“功盖三分国,名高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这是唐代诗人杜甫在缅怀诸葛亮时所作的诗,诗中充分肯定并赞扬了诸葛亮的卓越才华与成就。在后人的心目中,三国时代那个英雄辈出的时代里,诸葛亮无疑是最为耀眼的存在,他的智慧与远见至今仍令世人钦佩。
然而,尽管诸葛亮的才能备受推崇,也必须承认,世上并没有完美无缺的英雄人物,诸葛亮亦不例外。纵观他的生平,可以用六个字来概括:有相才,无将才。换句话说,虽然诸葛亮在治国理政方面的才能可以称得上是一流,但他在军事指挥上的才能则难以令人称道,正如史学家陈寿所评价的那样:“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这句话点出了诸葛亮的强项和弱项。
诸葛亮自公元207年归顺刘备起,直到234年去世,整整为蜀汉效力了27年。回顾这27年的历史,可以将其分为两大阶段,前半段,刘备在世时,蜀汉的军事行动与外部战争几乎完全由刘备掌控,诸葛亮则专注于后方的稳定工作,主要负责粮草筹备、兵员募集和训练等事务。
然而,刘备去世后,刘禅年幼,诸葛亮不得不肩负起蜀汉军政大计,从此,他接管了蜀汉所有的军事行动与对外战争。在这一阶段,蜀国的军事行动显现出明显的特点:尽管屡次出兵,但却事倍功半,动用大量兵力与资源,却收效甚微。诸葛亮的六出祁山便鲜明地反映了这一特点,虽然每一次出征都带着雄心壮志,但每一次都无功而返。
这种困境的根本原因,在于诸葛亮在军事上的才能较为有限。许多战争计划未能如愿,反而频繁地遭遇魏国的反制。公元228年春,诸葛亮发起了第一次北伐,采取了声东击西的策略,赵云率兵假装从斜谷进攻长安,而他自己则亲自带领主力突袭祁山堡。然而,魏国的大将军曹真洞悉了诸葛亮的意图,迅速在箕谷发动反击,赵云兵败,被迫撤退。与此同时,魏国派遣张郃奇袭街亭,彻底瓦解了诸葛亮的战略布局,最终导致北伐失败。
第二次北伐,诸葛亮决定集中兵力攻击魏国防守薄弱的陈仓城。没想到,曹真依旧做出了准确判断,派兵加强陈仓的防备,诸葛亮再度无功而返,未能攻破陈仓城,北伐再度失败。面对诸葛亮的一次次失败,魏明帝曹叡曾考虑对蜀国采取大规模反攻,但魏国大臣孙资却提醒曹叡,蜀国国小力薄,连续用兵必将消耗民力,反而最终会自取灭亡。因此,孙资提议魏国采取防守反击的战略,专注于稳固国内防线,发展经济与农业,而不应轻易进攻。
尽管如此,诸葛亮并未意识到这一点,仍然继续发动北伐。他的每一次进攻,都没有带来实质性的改变,反而让蜀国的民力逐渐枯竭,民怨四起。正如孙资所预言的那样,蜀国的国力因为连年战争而逐渐疲惫不堪,最终陷入了无法自拔的困境。
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发生在五丈原与司马懿对峙之时。尽管他曾想采取计谋伺机发动攻势,但魏国的将领们早已对他的意图了如指掌。魏国大将郭淮准确预测了诸葛亮会从北原进军,并提前做了防备。诸葛亮果然选择从北原进攻,但一见魏军早已准备就绪,他只能选择撤退。之后,诸葛亮再度调整战略,表面上集结大军西行,实际则计划通过奇袭占领阳遂。然而,魏军再次做出了正确应对,在诸葛亮进攻之前便成功占领了阳遂,准备了严密防线,最终使得诸葛亮的计划再次宣告失败。
从这一系列战役来看,诸葛亮的军事才能确实存在很大缺陷。尽管他以奇谋著称,但在实际战场上,屡次被敌方识破与反制,最终导致蜀国的军事力量无法有效突破。事实上,《三国演义》对诸葛亮的军事才能进行了大幅度的夸大与虚构,赋予了他“用兵如神”的美名,这种评价与历史上的实际情况存在一定差距。
综上所述,诸葛亮无疑是三国历史上一位极为重要的历史人物,他在政治、治国方面的才华堪称出色,但其军事能力的确并没有达到传说中的高度,这也正是历史中“空有谋略,难以成就大业”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