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1月,皖南发生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当时,新四军的军部奉命北移,准备与日军作战。军部的9000余名官兵从云岭出发,沿着预定路线北上,但在途经皖南泾县茂林一带时,却被国民党顾祝同、上官云相指挥的8万余大军包围。经过七昼夜的激烈战斗,最终只有2000余人成功分散突围,大多数人不幸牺牲。事件中的关键人物,军长叶挺,在谈判时被扣押,政治部主任袁国平英勇牺牲,副军长项英、副参谋长周子昆也在突围后遭遇叛徒暗算,最终遇害。新四军的三个纵队中,第二纵队司令周桂生壮烈牺牲,第三纵队司令张正坤被俘后遇害,唯一成功突围的是第一纵队司令傅秋涛。
傅秋涛在事后常常回忆起那段惊心动魄的时光,感慨万千,讲述自己如何凭借智慧与机敏成功突围,化险为夷。回顾这段历史,我们不禁要问,皖南事变的爆发究竟是如何一步步演变成必然的结果? 1937年,随着日本全面侵华,国共两党开始再次合作,成立了联合抗日阵线。中央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而南方的红军则改编为新四军。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八路军和新四军在抗击日军的过程中获得了广泛的支持,力量不断壮大。到了1940年末,八路军和新四军的总人数已突破50万,抗日根据地的民众也达到了5000万。国民党顽固派对这股力量感到忌惮,尤其是在日军因太平洋战争而人手不足、战线过长的情况下,国民党顽固派决定采取强硬手段。种种摩擦接踵而至,1940年10月,何应钦、白崇禧更是向八路军和新四军发出明确的命令,要求将这两支队伍合并并缩编为10万人,企图削弱其力量,并通过军事行动“扫荡”新四军。 1941年1月,国民党军命令顾祝同、上官云相围歼新四军,中央电令叶挺、项英做好自卫准备。在众多行动方案中,最终决定新四军部队从云岭出发,经泾县茂林一带北上。部队按计划分为三路,其中第一纵队由傅秋涛指挥,负责开辟通道,带领队伍突破敌人的封锁线。 1月4日,第一纵队启程。当天夜里,骤然降下大雨,原定的章家渡浮桥被洪水冲毁,部队只能冒着大雨涉水而行。6日,他们已行至裘岭,但国民党早有准备,且追兵紧随其后。此时,前方的裘岭已被国民党52师占领,陷入前后夹击的困境。新四军召开紧急会议,决定攻占通往三溪的战略要地星潭。然而,随着战斗的进行,部队的后续力量被切断,分割成两部分。此时,军部命令回撤营救被困的后续部队,但随即遭遇重大损失。 就在此时,叶挺主张继续向前攻击星潭,而副军长项英则坚持认为,不能放弃被困的队伍。两位领导人在百户坑会议上进行了激烈辩论,最终决定改变突围方向。然而,第一纵队与军部的联系中断,形势变得更加复杂。此时,傅秋涛与副政委江渭清、赵凌波等人商讨突围策略,江渭清提议向东突围,而赵凌波则坚持救援后续部队。然而,在突围过程中,赵凌波却选择了背叛。 面对生死存亡的关头,傅秋涛毅然决定带领部队突围。经过一番激烈战斗,他们成功突破了敌人的封锁线。然而,江渭清带领的一部分部队与傅秋涛合并后,所剩人员已经不足300人。尽管他们短暂脱离了包围圈,但依旧面临敌人的追击,战斗持续了近三周。 面对兵力不足和弹药匮乏,傅秋涛和队伍不得不分散行动。在此期间,他将妻子陈斐然留下照顾伤员,并把女儿托付给老乡照顾。战斗愈加艰难,傅秋涛的部队在老虎坪与敌人周旋了20余天,几乎没有足够的弹药和食物。就在这时,傅秋涛接到情报,得知敌人正在进行最后的封锁。 在经过三天艰难跋涉后,傅秋涛一行终于来到了宣城,而这里是国民党军的最后封锁线。国民党对来往人员的盘查非常严格,如何突破这一关卡成为了新的难题。此时,傅秋涛的营教导员汪克明凭借自己的人脉和对黑白两道的熟悉,与看守关卡的人员交换了暗号,最终帮助部队顺利通过。 值得一提的是,汪克明通过联系,得知封锁线的人竟是青帮头子陈玉庚的部下。傅秋涛与陈玉庚有过往旧情,早在1938年,他曾释放过陈玉庚的三弟,而陈玉庚为了报答傅秋涛的宽容,主动提供帮助,担任向导带领傅秋涛一行绕过封锁线。通过陈玉庚手下的帮助,傅秋涛的部队最终成功绕过了国民党的封锁,顺利到达新四军16旅的驻地。 晚年的傅秋涛回忆起这段惊险的历史,不禁感慨万千。他表示:“最重要的还是人民群众的支持,连青帮也愿意为新四军提供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