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时,美国和苏联迅速崛起为全球两大超级大国。两国之间的关系紧张而复杂,双方都在紧盯着对方的动向,生怕在国际舞台上被对方抢了风头。苏联凭借其强大的军事力量和不断追赶的科技实力,让美国倍感威胁,因此进行了多种策略来遏制苏联的发展。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苏联于1991年解体,美国则成为了唯一的全球霸主。如今,一些人将中国视为当时苏联的替代品,认为既然美国能够将苏联熬死,那么同样也能针对中国采取相似的手法。然而,新加坡前总理李显龙在2023年的一场峰会上明确指出,这种观点实在过于简单化。中国和苏联在本质上并不相同,因此不会轻易屈服。
冷战的开端追溯到1947年,当时美国推出了杜鲁门主义,旨在支持希腊和土耳其抵抗共产主义势力的扩张。紧接着便是马歇尔计划,通过大规模资金援助西欧国家实现重建,以进一步拉拢盟友,孤立苏联。1949年,在美国的主导下,北约组织成立,形成一个针对苏联的军事同盟,进一步加剧了双方的对立。苏联不甘示弱,随后也建立了华沙条约组织作为回应。在核武器领域,两国更是展开了激烈的较量。美国在1952年成功试爆氢弹,紧接着苏联也在1953年进行了核试验,双方的军备竞赛如火如荼,耗资巨大。苏联的经济本身就偏重于重工业,轻工业则相对薄弱,使其在这场消耗战中逐渐岌岌可危。
到了1960年代,古巴导弹危机爆发,世界几乎经历了一场核战争的边缘。美国海军对古巴实施封锁,迫使苏联撤回导弹,但双方的紧张关系并没有得到缓解。在1970年代,随着尼克松总统于1972年访问苏联并签署了一系列限制战略武器的条约,冷战局势稍有缓和。可是在里根上台后局势又趋强硬,他提出了“星球大战”计划,迫使苏联再次加大军费投入。然而,届时苏联的经济已经面临严重问题,技术出口禁令使其难以获取先进的芯片和计算机,导致工业效率低下。1985年,戈尔巴乔夫试图进行改革与开放以拯救经济,却因为国内物价飙升和民族矛盾的激化而未能如愿。1989年,东欧剧变导致柏林墙倒塌,苏联对此却选择袖手旁观。1991年8月,政变失败后,苏联于12月走向解体,分裂为15个独立国家。
在这一过程中,美国利用了经济封锁、军备压力以及各种“和平演变”策略,最终加速了苏联的崩溃。苏联内部存在多种问题,其计划经济体制僵化,决策失误频频,加剧了其解体的命运。解体后,美国的国际影响力大幅增强,北约不断东扩,而俄罗斯虽然继承了苏联的遗产,但其实力早已大不如前。现在,针对中国的问题,总有人认为美国能够复用当年的经验,以同样的方式对付中国。贸易战的展开、关税的提高以及科技出口的限制,尤其是对芯片的限制,都是这种思路的体现。华为被列入实体清单,直接导致其无法获得高通和英特尔的供应。
与此同时,西方媒体不断向中国年轻人推送关于民主和自由的理念,试图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的思想,这种宣传方式与昔日通过广播电台宣传的手法大同小异。此外,美国还拉拢盟友,形成四方对话机制,加大对南海和台湾局势的施压。然而,中国以市场为导向,并通过出口导向的经济模式深度融入全球供应链。2023年,中国的GDP突破了17万亿美元,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面对制裁,中国提出双循环发展战略,扩大内需并实现外贸多元化。华为逐步实现自主研发,推出自家麒麟芯片,并在2023年运用国产5G技术,展现了中国的韧性和创新能力。
中国在文化和教育上也充满自信,强调本土价值,年轻人对国货的支持显著提升,内需消费日趋旺盛。从2013年起的“一带一路”倡议,更是将需求网络延伸至全球,连接了超过100个国家,参与建设的基础设施项目层出不穷,进一步提升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李显龙在新加坡米尔肯亚洲峰会的闭幕对话上直言不讳,他指出中美矛盾将持续存在,甚至可能恶化,但中国不会像苏联那样消亡。他强调,中国具备活力、人才和决心,足以在国际上立足。如果美国将中国视为敌对对象,那么将面对一个实力强大的竞争者。
展望未来,中美关系之间依然可能出现摩擦,但一些美国政客已经意识到,中国崛起的趋势是不可逆转的,双方只能寻求共存。与此同时,政府推行的印太经济框架,虽然试图拉拢亚洲国家,却反响平平。总体来看,美国之所以能够将苏联“熬死”,是因为特定的历史条件,而中国吸取了历史教训,因而不断调整自身的应对策略。李显龙的话提醒我们,不应简单地将两个完全不同的国家进行类比。世界格局已经发生了变化,中美之间的博弈不仅仅影响到两国,更波及到全局,在此情况下,理性应对至关重要。中国的未来发展依赖于自身的不断努力,而美国也需要适应多极化的全球新常态。尽管未来充满不确定性,但对抗只会造成伤害,寻求共存才是明智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