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上,曹魏的再度进军河西走廊,代表着其可以获得更多的战马,为其骑兵军队的扩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这一战略打通了西域,曹魏的西线压力随之大幅减轻,尤其是曹真迅速取得胜利后,曹魏集团在西方的防线得到了极大缓解。然而,在曹真班师回朝后,几个月之内,孙刘联军在夷陵之战中分出了胜负,结果使得曹魏高层提前做好了应对准备。在得知刘备失败的消息后,曹魏集团迅速集结兵力,策马南下,目标明确:东吴。
然而,历史上有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曹丕为何选择东吴作为主攻目标,而非蜀汉呢?在蜀汉刚刚经历了夷陵之战的惨败,兵力大损的情况下,魏国大举进攻蜀汉似乎会有极大的机会轻松取胜,毕竟蜀汉的战力已大不如前。那么,曹丕为何要选择东吴这块更加难啃的硬骨头呢?
对此,后代历史学者提出了多种猜测,大致可以归结为四个方面。第一个猜测与历史眼光的局限性有关。如果曹丕生活在后世,可能会选择先攻蜀汉,后攻东吴。因为在三国之后的历史中,无论是西晋灭吴,隋朝灭南陈,还是唐朝平萧铣,甚至元朝征服南宋,都是先攻占四川,再收割江南。这种策略的优势显而易见——可以从长江上游出兵,绕过长江天险的防线,减少对水路的依赖。然而,曹丕显然没有预见到后世的这一战略模式。他的眼光更多地是从东汉开国的刘秀处汲取经验,刘秀在统一中原后,首先攻占江南,再最终征服四川。因此,曹丕的选择,某种程度上是受到历史眼光的局限。
第二个猜测则涉及到曹真打通西域的历史背景。在曹真成功击溃了河西走廊的部族联盟后,他一战便斩首五万以上,这一数字甚至超过了霍去病的战绩。尽管史书没有详细记录曹真出动了多少兵力和资源,但可以推测,整个战役需要大量的兵力与物资,且主要来自关中地区。然而,刚刚经过一场大规模的战役后,关中是否还能承载更多的兵员和补给,显然成了一个巨大疑问。如果曹魏要发动针对蜀汉的战争,能否再次从关中调动足够的资源,就成了必须要考虑的现实问题。
第三种猜测与东吴的战力评估有关。虽然东吴在夷陵之战中大获全胜,但并未损失太多实力。在这个背景下,如果曹魏选择全力攻打蜀汉,可能导致蜀汉迅速灭亡,而东吴趁机进攻益州,占领蜀汉的地盘。虽然这一可能性相对较低,但曹丕显然不愿意冒险。如果他全力灭蜀,却把益州拱手让给了东吴,那么他之前的努力岂不是白费了?因此,曹丕的谨慎选择,让他决定暂时将重点放在东吴上。
最后,有历史学者提出第四种猜测,认为曹丕之所以没有选择攻打蜀汉,可能与魏延的存在有关。在刘备占领汉中后,魏延一直守卫着益州北方的大门,而在接下来的八年里,史书对魏延几乎没有任何记录。有学者推测,曹丕可能曾派遣小股部队试探性地进攻汉中,但这些部队被魏延轻松击退。由于这一期间没有大规模的战斗,且魏延的死亡较为尴尬,这段历史被蜀汉方面低调处理,甚至没有详细记录下来。
这四种猜测,究竟哪一种更接近真相,或者它们是否在某种程度上相互影响,至今无定论。不过,曹丕最终的决策已经不言而喻——他并没有全力攻打蜀汉,而是决定将东吴作为主要目标。
在曹丕的指挥下,魏国很快调集三路大军,同时向东吴发起了全面进攻。东线战场,由曹休带领大将张辽、臧霸、贾逵、王凌等人,主攻安徽和县一带;中线战场,则由曹仁指挥,带领蒋济、曹泰等名将主攻濡须口;西线战场,则由刚从西域返回的曹真率领夏侯尚、张郃、徐晃等人,直接进攻江陵方向。曹丕则在后方宛城指挥全局,部署整个战役。
在出兵的那一天,曹丕意气风发,信心满满。他认为,既然魏国倾尽全国之力,东吴这场刚刚结束战争的敌人必定不堪一击。即便无法一战定胜负,只要能突破长江,争取到一块桥头堡,也能为未来的统一打下基础。长江天险一旦被攻破,东吴将失去最强大的防线。曹丕甚至认为,曹操未能完成的统一梦想,已经触手可及。
然而,曹丕显然没能预见到长江的强大阻力。正是这条天堑,成为了曹魏一生无法跨越的障碍,最终使得他的统一梦想与历史的潮流擦肩而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