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凭借自身的努力,成功在后宫中站稳了脚跟。随着时间的推移,她逐渐不再满足于现状,决意登基成为皇帝。她的这一选择使得她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尽管她亲政的决定引起了众多朝臣的不满与指责,但这一切在她看来都无关紧要。在她的领导下,唐朝的国力和繁荣程度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整个社会在文化、经济等各个方面都显现出繁荣的迹象。
然而,众所周知,没有人能够逃脱生死,武则天深知这一点,尤其是面对接班问题时显得尤为重要。在选择继承人方面,她显得格外谨慎与严苛,以确保自己的王朝能够稳定延续。在她的统治初期,李治去世后,儿子李显继承了王位,但更令人震惊的是,武则天最终将儿子李显推下王位,自己亲自掌握了大权。自此,李显对母亲感到无比的恐惧,甚至在权力的威严面前,求生欲强迫他始终躲避自己的母亲,尽管他是其亲生儿子,却比起武则天的侄子武三思在待遇上明显逊色。
说到武三思,他是武则天几个质子中最有才华的一位,不仅聪明机智,而且口才出众,能够时时取悦武则天,使她常常露出满意的笑容。尽管当时武三思对李显构成了潜在威胁,但武则天为何最终没有选择让武三思继承皇位呢?这就要从武则天的自我认知谈起了。当时,她手握的权力令无数人垂涎欲滴,众人对她三叩九拜,表示无比的敬仰。然而,作为一名女性,武则天始终无法摆脱那种在当时社会中对女性的局限认知。人们普遍认为,女子出嫁后便成为丈夫家的人,娘家则仅是亲戚而已。对于武则天来说,她无论生死都与李家紧密相连。
如果她在世时将皇位传给自己的侄子武三思,那么她日后的安葬和尊严,无疑会在百年之后受到极大的影响,甚至不一定能够进入武家的祠堂,另一边也无法光明正大地进入李家祠堂。考虑到这一点,武则天曾经犹豫不决。她还想到,若真将皇位传给武三思,意味着自己的儿子李显以及李氏家族的后人必将面临清算,朝政动荡,民众更是会陷入战乱之中。而在当时,百姓们对李氏家族的认同感依然强烈,因此一旦把皇位交给武家,自己的孩子或许将面临不测的厄运,但若继位的是她的儿子,至少武氏的后代能够安然度过余生。
在权衡各种利弊后,武则天选择了与狄仁杰进行了一次深入交流。那次谈话中,狄仁杰提到,“天下的祠堂向来是供奉自己的父母,何来供奉姑母的道理?”这番话深深触动了武则天,使得她更加坚信,只有把皇位留给李家,她才能在百年后毫不逊色地进入李家祠堂,避免自己成为孤魂野鬼的命运。因此,经过深思熟虑,武则天决定无论如何也不能将皇位传给武三思。
在她晚年的时候,武则天最终将皇位还给了自己的儿子李显,并将国号重新改为唐。她在位期间的种种选择和决策,为她的晚年带来了相对的平安和尊严,这也被认为是她一生中做出的最为明智的决定之一。此时的她,回望自己的皇权之路,心中无疑有着别样的感慨与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