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锦州街巷的烽火印记里,镌刻着抗日英雄于会川的传奇。这位集沙场猛将与军事智囊于一身的志士,从辽西抗日战场到民族解放事业,用47年的生命书写了赤胆忠诚。
于会川原名于百恩,1899年生于辽宁省黑山县。1922年投身东北军,积累了丰富的军事素养。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他拒绝随东北军撤入关内,辗转找到辽宁省警务处处长黄显声,受命在北镇、盘山一带组织抗日武装,组建辽西抗日义勇军独立第一支队,任支队长,在北宁线袭扰日军。
史料、图片由中共锦州市委党史研究室提供
1932年1月,他联合各路义勇军万余人,围攻投敌的沟帮子伪政权七天七夜。2月,支队改编为辽宁抗日义勇军第三路军,不久,转归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指挥,编为第一军团第十二路抗日义勇军,于会川任司令,并提出“不扰民,真爱民,时时救国”的口号,兵力扩至万人,一时成为北镇境内规模最大、群众纪律较好的抗日武装。
同年6月,于会川率部在北镇何家营子设伏,击毙日军37人。10月初,在闾山反清剿中,义勇军击落日军飞机,飞行员花泽大尉摔死,田中曹长被活捉,随后在小白屯战斗中击毙伪警务局长。1932年冬,于会川带领部队转移至热河,配合当地武装歼灭伪满军一个旅,击毙伪军司令及日本军官17名。第十二路抗日义勇军的抗日活动持续3年零10个月,与日伪军发生大小战斗数十次,令日寇闻风丧胆。
于会川不仅是战场指挥官,还善于总结军事理论,著有《义勇军之苦斗对于倭奴侵略东北之影响》,提出救国与胜敌方略。在进步思想引导下,他认识到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1936年,于会川赴北平寻找党组织,并于1937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此后在山东多地开展抗日工作,曾以民主人士身份出任肥城县长,将县武装改编为八路军山东纵队六支队三团并任团长,率部开展抗日斗争。1940年后,历任鲁西行政主任公署副主任、鲁西支队司令员等职,1942年进入中央党校学习。
抗战胜利后,于会川调任中共大连市委社会部部长、公安总局副局长。1946年1月,大连地方法院正式建立,他被选举为第一任院长兼首席检察官。同年5月2日,他因病逝世,年仅47岁。中共大连市委追认其为革命烈士,大连市临时参议会将法院门前南北马路命名为“会川路”。
这位从锦州走出的抗日名将,以沙场铁血与笔尖锋芒,在民族解放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来源:锦州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