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34年,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统帅诸葛亮在五丈原病逝,正当他为北伐的伟业而全力以赴时,他的逝去令人无比惋惜。这一历史时刻标志着诸葛亮时代的终结,同时也让司马懿因成功阻挡蜀军的多次进攻而声名显赫。在不少人的心中,司马懿被看作是诸葛亮的克星,人们普遍认为只要有司马懿在,蜀国就难以获得胜利。诸葛亮在生前也曾感慨:“我岂惧曹睿耶?所患者惟司马懿一人而已”,这句话反映了他对司马懿的重视。
然而,诸葛亮虽然多次发动北伐,并取得了一系列骄人的战果,却总是遭遇失败,这不禁让人思考其中的奥秘。接下来,我们就来分析诸葛亮六出祁山的失败之处。
第一次北伐可以说是最具希望的一次。诸葛亮出兵祁山,派遣赵云兵分两路,迅速攻占了南安、安定和天水三郡。本来,若不是由于马谡失守街亭,蜀军顺势拿下长安几乎是顺理成章的事。
第二次北伐,蜀军的表现同样不逊色,然而受到了陈仓守将郝昭的阻扰,蜀军在对粮草的供应上遭遇困境,最终不得不选择退兵,以免损失更大。
第三次北伐时,司马懿开始正面迎战,双方的对抗变得更加激烈。不幸的是,诸葛亮得知张苞病重,因感到身体不支而被迫退回。
第四次北伐进行得相对顺利,蜀军一度令司马懿不敢出兵,然而,押粮官苟安因受到诸葛亮的惩罚,与司马懿勾结,向朝廷散布谣言,最终导致后主下令召回诸葛亮。但这一战中,诸葛亮依旧令曹真的军队损失惨重,显示出他的军事才能。
第五次北伐与前次类似,也因后方出现问题而不得不撤退。托孤大臣李严在军粮运送上的失策,使得诸葛亮以东吴骚扰为由被迫退兵,这让人感到不无遗憾。
至于最后一次北伐,诸葛亮不幸在五丈原闭上了他传奇的一生。
在诸葛亮的多次北伐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始终占据着主动,除了第一次失误任用马谡并导致街亭失守之外,总体上他都取得了一定的战果。尽管司马懿数次遭到重创,但凭借着魏国强大的国力,他依旧能够与蜀军周旋。在上方谷之战中,若非天降大雨,司马懿的失利几乎是无可避免的。
然而,归根结底,司马懿也是个难得的将才。他在新城斩杀孟达,战胜马谡,更是在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时,成功迫使蜀军退却,令诸葛亮心力交瘁。而相较于受辱,司马懿展现出的淡定与豁达让人印象深刻,有时甚至穿上女装,面对羞辱,照样显得不动声色。
如果没有司马懿的阻拦,诸葛亮的北伐是否能够成功,实现他“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理想呢?答案是否定的。原因有二。
首先,战争的胜负往往依赖于充沛的物资,蜀国的国力无法与魏国抗衡。即使换做其他将领,他们也很难与诸葛亮平分秋色,因一场战败后,蜀军很难迅速调集部队进行反击,尤其在持久战中,蜀国无法承受消耗。
其次,魏国的主君曹睿是一位明智的统帅,他对战局的洞察力极强。名将如曹真、司马懿、张郃等人虽未能与诸葛亮抗衡,但只需保持守势,耐心静待,蜀军自会因粮草不足而撤退,曹睿多次下旨,命令自己的军队稳守阵地,切不可轻举妄动。
在诸葛亮羞辱司马懿时,众将纷纷要求出战,然而司马懿却表现出无奈,只能向魏主请示。曹睿很清楚司马懿的苦衷,遂命辛毗安抚众将,以稳住军心。
由此可见,即便司马懿智勇均具,成为国之栋梁,但即使没有他,曹魏也可以依靠其他将领来抵御蜀国的进攻。只要维持防守,蜀国便难以取得胜利。
以上的陈述主要依据《三国演义》中的相关资料展开,着重呈现了这一历史时期诸葛亮与司马懿之间的博弈,以及在复杂的战争背景下蜀国面临的种种不利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