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国民党军进行了大规模的部队整编,将原有的步兵师调整为“整编师”,而原本的师则变成了“整编旅”。这种调整,乍看之下似乎是削减兵力,然而实际上,整体结构并没有太大变化,最大的不同在于步兵团的数量从三个缩减为两个。原本的步兵师下辖三个步兵团,但改为整编旅后,步兵团数量减少了一个,看似减少了三分之一的兵力。然而,考虑到当时国民党军各部普遍存在兵员缺额,这一改革其实是在充实兵力,填补了缺口并提高了兵力的质量。
这一整编并非是为了削减兵力,而是为了使各单位能够更有效地利用现有的资源。在某些情况下,原本编制较为充实的单位,其多余的兵力被调配到步兵团和旅直属队,确保每个单位的战斗力更为集中。经过整编后的“整编旅”,尽管人数比以前有所减少,但整体的战斗力反而有所提升,因为它们被充实到了较为充足的兵力。一般来说,整编后的嫡系师会有八千至九千人的兵力,而兵力较少的整编旅通常也有六七千人左右。因此,1946年的整编改革,实际上是一种基于现有兵力充实的调整,而非如表面上所见的减少了三分之一的战斗力。
然而,这种二团制的结构在后续的战斗中逐渐暴露出不足之处。国民党军的指挥官们开始意识到,减少了一个步兵团的编制,使得原本的战斗力受到影响,因此纷纷要求恢复三团制。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三团制并非是恢复到抗战后期那种缺员严重的状态。抗战末期,国民党军的兵员紧缺,许多部队的编制远没有达到满员。而1947年,随着国民党控制区的扩大,征兵状况有所好转,因此恢复三团制时,兵员补充是一个重要内容,目的是提高兵力的质量,确保作战单位能够有效发挥作用。
这一过程可以概括为:从抗战末期缺员严重的步兵师,到根据现有兵力充实为二团制的整编旅,再到恢复三团制并尽可能增加兵力的整编旅。在这个过程中,表面上看,1945年的步兵师和1947年的整编旅都是三团制,但经过整编后的整编旅,实际上其兵力已经比抗战末期的步兵师更加充实。
在谈到兵力编制时,1947年新设的整编旅的编制情况也值得关注。根据国民党军当时的整编方案,整编旅在旅部之外,仅有搜索连和通信连,而炮兵、辎重等直属部队,要么上移到师级,形成集中的作战力量,要么下移到步兵团中以增强战斗力。以步兵团的编制为例,每个步兵团的兵力大约为3100人,显然,这已经属于“大团”的范畴。
具体来说,步兵团下设有三个步兵营,每个营由三个步兵连、一个重机枪连、一个迫击炮排以及一个输送排组成。每个步兵连的兵力约为165人,而重机枪连、迫击炮排和输送排则分别为115人、62人和85人。每个营的总兵力大致为777人。此外,步兵团还包括有搜索连、迫击炮连、输送连、通信排和卫生队等直属单位,分别配置有177人、127人、179人、110人和130人。这些单位加上团部机关,总兵力大约为769人,实际上相当于一个满编步兵营的规模。
因此,整个步兵团的兵力配置是非常充实的,基本没有短板。如此一来,三个步兵团的总兵力接近9300人,远远超过了传统步兵团的标准兵力。然而,这种1947年形式的整编旅在旅级编制上较为简化,除了旅机关和直属连,兵力相对较少,总兵力仅为三四百人。其炮兵、工兵等职能都被整合到师级部队,输送功能则下放到步兵团,这让整编旅显得相对空虚。
但随着实战经验的积累,国民党军逐渐认识到,过于简化的旅级结构在实战中并不灵活。于是,后来又增加了1个输送连、1个工兵连、1个卫生队,总兵力再度增加,整编旅的兵力逐渐突破了1万人。日后,随着编制的进一步发展,整编旅的名字也发生了变化,最终变成了整编师,然而这更像是名义上的调整,实际的兵力和编制已大大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