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正史中,诸葛亮并没有明确反对刘备伐吴的记载。事实上,他唯一一次提到此事是在刘备兵败夷陵后,他感到非常遗憾:“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 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法正还在,他一定能够劝阻刘备出征东吴,或者至少能够在战争中给刘备提供策略支持,避免刘备最终的惨败。
诸葛亮和法正的关系非常复杂。法正一方面是刘备的重要谋士,内外皆有威望,他不仅承担了军政事务,还掌管了诸多关键决策。然而,法正为人性格复杂且有些极端,他有过多次因私怨而进行报复的行为,甚至暗中参与了几起杀戮事件。诸葛亮对法正的这些行径基本采取放任态度,并且为他辩护,说他是为了达到目标而采取了非常手段,基本是宽容的态度。事实上,诸葛亮对法正的容忍,或许与法正为刘备立下的赫赫战功不无关系。诸葛亮自己也曾提到,“法孝直为之辅翼,令翻然翱翔,不可复制,如何禁止法正使不得行其意邪!”这句话暗示,法正在刘备从一个地方割据势力成长为汉中王的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正因为如此,诸葛亮在刘备死后常为法正辩解,并且指责其他人未能阻止刘备做出错误决策。法正不仅在刘备初期的雄图伟业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而且他与刘备的关系堪比朋友。尽管如此,是否能够做到让刘备放弃为关羽报仇,还真是另一个问题。
历史上,曹魏的侍中刘晔就曾看穿这一点,他认为:“蜀虽狭弱,而备之谋欲以威武自强,势必用众以示其有余。且关羽与备,义为君臣,恩犹父子;羽死不能为兴军报敌,于终始之分不足。” 刘备心头的怒火无以言表,若他能忍受关羽之死与荆州之失,或许他就不是那个一怒鞭督邮的刘备了——历史记载中,怒鞭督邮的不是张飞,而正是刘备自己。
当孙权派遣吕蒙以白衣渡江之计偷袭荆州时,两家正处于盟友关系之中。然而,孙权却在建安二十年后背信弃义,与刘备重新划定的荆州划分协议,因吕蒙出其不意的偷袭而化为泡影。孙权一方面剥夺了荆州的领土,另一方面却还暗中对刘备背刺,显然丧失了联盟的正义性。
在《三国演义》和《云别传》这些文学作品中,诸葛亮曾试图劝阻刘备伐吴,赵云亦有类似劝诫。然而,如果理清孙权与刘备之间的关系,就能发现孙权早已不再是刘备的盟友。孙权不仅背弃了盟约,还亲手杀害了关羽,刘备若在此情形下还想着修复关系,几乎是痴人说梦。
此时,刘备若还以宽容之心想与孙权重新修好,那么他的形象和声誉必然会遭到质疑。若刘备能够容忍关羽之死、荆州之丢失,而不进行报复,民心士气无疑会散尽。就像历史上曹操或袁绍,若他们也遇到孙权这样的背叛,绝不可能轻易吞下这口气。法正若还在,绝不会劝刘备放弃报仇。
如果法正依然活着,他与刘备同行,面对孙权的挑衅,或许会策划出许多出奇制胜的战略。他既精于谋略,又有狠劲,若他能出马,刘备绝对会采纳他的意见。这时,陆逊或许会陷入被彻底击败的局面。然而,单单依靠法正的智慧,是否能成功扭转战局,未必能一蹴而就。
刘备伐吴虽败犹荣,但历史的判断并非如此简单。倘若刘备继续忍气吞声,而孙权如此背叛他,三国的历史便少了不少精彩和波澜。在这个决定性时刻,刘备伐吴是否正确,法正若在军中,是否能巧妙地让陆逊落败,终将成为历史长河中的悬而未解的谜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