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上提到宦官这个词,往往会让人产生不好的联想。尤其是在封建王朝中,宦官干政的现象屡见不鲜。许多人因此对宦官有着偏见,尤其是那些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宦官,比如魏忠贤等,他们的所作所为让人对宦官这一群体无法持正面看法。然而,历史上并非每一位宦官都如同这些人般声名狼藉。今天我们要讲的这位宦官,虽然同样非常有名,但他的名声要比大多数宦官好得多,而且他也赢得了皇帝的绝对信任。事实上,能够陪伴皇帝一起葬入陵寝,在古代是极为荣幸的事情。然而,在唐玄宗时期,竟然只有高力士一人得到了这一殊荣。
唐玄宗一生的故事众多,但他最信任的那个人,并非后宫的杨贵妃,而是他身边的大太监——高力士。尽管唐玄宗的后宫佳丽三千,且杨贵妃也曾深得宠爱,但他心中最依赖的人始终是高力士。高力士在历史上的地位,绝对属于宦官中的异类。与那些依仗皇权滥用权力的宦官不同,高力士为人极为低调,即使唐玄宗对他宠爱有加,他在宫中的生活依旧十分谨慎,举止得当。对于朝廷的大臣们,高力士也始终保持着谦和的态度,虽说他身为皇帝的近臣,理应拥有足够的权力去操控宫中事务,然而他从不利用这个优势去陷害他人,或是去打小报告。正因如此,即使作为宦官,他也能赢得大臣们的尊敬与礼遇。
历史上大多数宦官由于权力过大,往往遭遇了不少非议,尤其是在唐玄宗与高力士的权势下,虽然许多人心中不满,却也不敢公开反驳。然而,在唐玄宗治下,关于宦官干政的批评竟从未出现过。高力士与唐朝大臣之间的故事就是很好的证明,尤其是他在处理唐玄宗与丞相姚崇之间的关系时,展现出了他的聪明才智。姚崇,曾在武则天时期担任丞相,后在唐睿宗时期也有过显赫的官职。他不仅资历深厚,而且极具声望。刚开始时,唐玄宗与姚崇之间的君臣关系非常融洽。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唐玄宗开始对姚崇的询问变得不耐烦,情绪逐渐变得冷淡。姚崇见状心生忧虑,不明白自己究竟做错了什么。
在这种情况下,高力士的聪明才智再次发挥了作用。他及时出面,劝说唐玄宗与大臣们沟通交流,尤其是在处理小事时,要与大臣商量。唐玄宗听后感到恍然大悟,开始意识到姚崇的提问并不是不妥之事。高力士随后将唐玄宗的真实想法传达给了姚崇。明了皇帝心意的姚崇,也因此调整了自己的做法,不再过多打扰唐玄宗。两人的关系很快恢复了和谐。这种在君臣之间发挥调解作用的宦官,在历史上实属罕见。
此外,高力士与唐朝另一位重臣张九龄的故事同样值得一提。张九龄凭借直率的性格,早期获得唐玄宗的器重。然而,随着时间推移,尤其是在唐玄宗深得武惠妃宠爱之后,唐玄宗对张九龄的意见越来越大。张九龄坚决反对唐玄宗立武惠妃为皇后,并且强烈主张立唐玄宗的嫡长子为太子。这个问题在朝廷内引发了激烈的争议,甚至一度让唐玄宗寝食难安。在这时,高力士再次站了出来,他仅用了一句话就化解了争议:“若是陛下立长子为太子,天下谁敢有异议,争议自会消散。”高力士的聪明才智成功促成了太子的人选定下。
尽管高力士在权力巅峰时,并非没有犯过一些小错误,例如收受大臣赠送的礼物,或是后宫妃子赠送的珠宝等,但这些都是小错,不足为道。而唐玄宗也对这些小事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高力士虽然偶有贪婪之举,但他对大唐的忠诚,对唐玄宗的忠诚则是无可置疑的。唐玄宗晚年逐渐放松了对政权的把控,把大权交给了丞相和一些大臣,甚至一度考虑将军权也交出。这时高力士却提前意识到其中的风险,提醒唐玄宗不应对权臣过于松懈。可惜唐玄宗并未听取高力士的忠告。等到安史之乱爆发时,唐玄宗或许已经深感懊悔。
在长安沦陷后,唐玄宗几乎完全失去了控制权,身边的权臣纷纷叛离,只有高力士依然坚守在他身边。然而,随着李辅国的崛起,高力士最终被迫离开了唐玄宗的身边。在临别时,高力士的唯一心愿便是再见唐玄宗一面,但这一愿望终未实现。唐玄宗去世后,高力士迅速得到了大赦,回到京城,然而他途中得知唐玄宗的死讯,悲痛欲绝之下,吐血而亡。
尽管高力士在历史上依旧名声不一,尤其是在文学作品中,他常常被描绘为负面人物,甚至与李白发生冲突。许多文学作品带有创作者的主观看法,这无疑加剧了人们对他的误解。实际上,高力士虽然身为宦官,但他拥有聪明的才智和无私的忠诚。唐代宗在得知高力士的事迹后,也深感动容,不仅恢复了他的官职,还遵照唐玄宗的遗命,将他葬在泰陵旁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