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希望在一小时内见您,请您速速收拾一下,稍后会有车来接您。”
电话里传来的消息让正在沉睡中的男人瞬间清醒,他迷迷糊糊地接起电话,喃喃问道:“喂?请问找谁?”电话那端的声音显得尤为正式和急促:“请问是李政道教授吗?毛主席想在一小时内与您见面,请速速整理准备,稍后会有车来接您。”
“毛主席?要见我?”这个突如其来的消息让他从迷糊中彻底清醒。他赶紧叫醒了身旁的妻子,向她激动地传达这个令人难以置信的消息。接着,他迅速起床,心情既激动又疑惑:“毛主席突然召见我,究竟有什么事情呢?”
这个男人正是美国华裔物理学家李政道,1974年5月3日,他原本是回国探亲,计划结束后第二天飞往香港再返回美国,然而命运却让他接到了毛主席的接见电话。尽管原本的计划被打乱,但能有机会见到毛主席,李政道和妻子感到无比兴奋:“难道主席要与我讨论人才培养计划,还是物理研究的进展呢?”
不到半小时,李政道一家就收到了前来接他的车,时间接近八点,车子将他带到了位于中南海的毛主席住处。当他走进主席的书房时,毛主席正坐在沙发上等候,见他进来时,连忙起身,热情地伸出双手与他握手。毛主席笑着说道:“李博士,您这次回国真是太低调了,我实在没有远迎,有失远迎,真是抱歉!”李政道连忙回应:“哪里,哪里,您太客气了,我实在不想打扰到您。”两人寒暄片刻后,便开始了正式的会谈。
那么,李政道究竟是何许人也,能让毛主席如此急切地召见?他背后又有什么值得重视的成就呢?
李政道,1926年出生在上海的一个名门望族。自幼家庭对他寄予厚望,他从小便表现出超凡的智力,尤其擅长数学。四岁时,他便开始接触汉字和心算,这为他日后的成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李政道的学习方式非常特殊,家人常通过算珠、堆积木等方式教导他数学,李政道也不负重望,数学成绩十分优异。
1937年,李政道所在的学校遭遇日军轰炸,家人随即迁往租界避难。由于租界内没有小学,他便直接跳过了小学课程,进入国光中学就读。虽然年纪尚小,且缺乏充足的知识储备,但李政道并没有被同学的嘲笑所击倒,而是更加努力学习,很快便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初中课程。
1943年,李政道考入浙江大学电机系,然而他对物理学的兴趣一直未减,因此最终转入了物理系。在大学期间,他开始向物理学教授请教,与束北星教授的学术讨论让他受益匪浅。1946年,他在教授的推荐下前往西南联合大学深造,在那里他对物理学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也荣获了国家奖学金。
随着学术的深入,李政道最终前往芝加哥大学继续深造,在著名物理学家费米教授的指导下,他完成了自己的博士学位。在学成归国前,李政道曾在美国工作,并发表了许多有影响力的科研成果,尤其是在湍流、量子场论等领域。1957年,他与杨振宁教授合作,提出了宇称不守恒理论,并因此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李政道一直心系祖国,尽管他在美国的学术前景光明,但他始终期盼能早日回到中国贡献自己的力量。1972年,中美关系解冻后,李政道终于带着妻子回到了久违的祖国。在周总理的接见下,他感受到了祖国的日新月异,并深感自豪。
然而,1974年5月,李政道回国后,他对中国的基础科学教育状况深感忧虑,特别是文化基础薄弱的工农兵学员,让他对中国科研人才的培养产生了危机感。于是,他写信给周总理,提出了自己的人才培养计划。尽管周总理对他的计划表示认可,但因江青的反对,这个计划并未能立刻实施。
正当李政道心情有些失落时,他意外地收到了毛主席的召见电话,令他既激动又困惑:“主席为何突然召见我?是要谈我的人才培养计划,还是对物理学的讨论?又或者是关于两岸关系的议题?”带着这些疑问,李政道来到中南海。
毛主席与李政道见面后,用一句幽默的话语打破了李政道的紧张情绪:“听说李博士是上海人,有上海,那你知道‘下海’吗?”李政道一愣,不明所以,只能诚实回答:“这个,我还真不知道。”毛主席笑着解释道:“有上海就得有下海,上海是个市,而下海是个镇。”这个幽默的开场白顿时让气氛轻松了许多,李政道也不禁笑了出来。
会谈正式开始后,毛主席对李政道提出的人才培养计划表示赞同,并询问关于李政道与杨振宁的“宇称不守恒理论”的一些细节。李政道讲解时,毛主席也时不时发表自己的看法,令整个讨论充满了激情。毛主席幽默地提到:“就好比我的肩膀,一边高一边低,还有我的眼睛,一个好,一个不好。”这样的通俗易懂的比喻让李政道倍感亲切,讨论也愈加深入。
这场持续了两个小时的会谈,直到毛主席该吃药休息时才结束。临别时,毛主席赠送给李政道一本《科学概要》,这是他们讨论过程中提到的科学著作,李政道深受感动,将这本书珍藏至今。
这次与毛主席的会面对李政道来说意义非凡,不仅是对他个人成就的肯定,也是对他提出的人才培养计划的认可。李政道的建议最终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实施,安徽成为了首个少年班的试点,而这一计划也为中国后来的科技发展和人才培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即使在晚年,毛主席仍然保持着对科学的高度关注,他的“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至今依然激励着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