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建文四年,朱棣的靖难之役进入了关键阶段,他终于突破了长江,抵达北岸时迎来了一个难以击败的敌人:盛庸。尽管朱棣调动了所有兵力,依然无法在战场上压倒盛庸,面对连番的失败,朱棣不得不考虑撤退,计划与对方议和,暂时退兵北方。然而,关键时刻,朱棣的二儿子朱高煦带领一支骑兵赶到,他凭借勇猛的战斗力挽回了局势,最终帮助朱棣渡过长江,顺利攻占南京,完成了称帝的伟业。
不可否认,朱高煦在这场胜利中功不可没,他的勇猛与机智在战场上为父亲争取了至关重要的胜利。实际上,朱高煦不仅在这次战役中拯救了朱棣的性命,还在多次关键战斗中出手相救,若没有他,朱棣很可能无法完成自己的帝业。朱高煦更是朱棣最为宠爱的一子,朱棣曾在战场上亲自对他说过一句深意悠长的话:“勉之,世子多疾”,这是在暗示着他日若得登基之位,必定会立朱高煦为太子。
然而,当朱棣登基后,经过了两年的深思熟虑,却最终没有遵守自己此前的承诺,选择了立他不甚喜爱的长子朱高炽为太子。朱高炽与朱高煦形成鲜明对比——他身体肥胖,甚至连骑马都显得困难,行走时也需要他人扶持。面对这样一个几乎没有任何军事才能的长子,英勇的朱棣显然不满,但最终还是屈服于某些现实因素,选择了将太子之位传给他。
那么,究竟为何朱棣要放弃心头最爱的朱高煦,而选择立朱高炽为太子呢?这个决定的背后,有着许多复杂的原因。在明史中记载,朱棣在登基后,纠结了整整两年,始终未能决定最终的继承人。在这期间,朱棣也曾多次与大臣们探讨过此事。一次,他向永乐大典的主编解缙请教,解缙在回答时称赞朱高炽是“既嫡又长,仁孝天下归心”,这一套话让朱棣直皱眉头,明显不为所动。解缙见状,随即补充了一句:“好圣孙”。这一句话才引起了朱棣的兴趣,露出了笑容,表示认可。
这个“好圣孙”,指的正是朱高炽的长子——朱瞻基。事实上,朱瞻基从未出生前,便早已在朱棣心中占据了一席之地。在建文元年,朱棣曾做过一个梦,梦中父亲朱元璋将一块象征帝王权力的圭表交给他,并且上面刻着四个字——“传世之孙,永世其昌”。当时,朱棣正在昏睡中被这一梦惊醒,随即得知了大孙子朱瞻基即将出生的消息。从那时起,朱瞻基便成为了朱棣心目中的祥瑞之兆。
不久之后,朱棣去看望朱瞻基,发现这个年仅四岁的孙子气质不凡,身材健壮聪明伶俐。他甚至将孙子抱给大臣们看,赢得了一片称赞。朱棣此时坚定地认为,朱瞻基是明朝未来的最佳继承人。然而,朱棣始终没有立朱瞻基为太子,因为他认为这个年仅六岁的孩子还太年轻,不能肩负如此重大的责任。与此相对,年长且较为稳重的朱高炽成为了他最终的选择。
另外,朱棣做出这一决策,也深刻地考虑到了明朝的未来发展方向。登基之初,朱棣已经四十岁,但他的三位哥哥都未能活过四十,心中多少感到不安,因此他始终没有急于立太子。且当时北方蒙古的威胁依旧存在,朱棣显然不打算让这些问题在他去世后继续拖延。因此,朱棣更倾向于选一个能够稳定国家政权并维护和平的继承人。
而朱高炽,无论是从文化治理的角度,还是从明朝的传统继承制度上来说,显然更具优势。作为嫡长子,朱高炽的身份最为正统,也更能获得文官的支持。相比之下,朱高煦虽然英勇善战,但缺乏对国家文治的深刻理解,并且他的支持者主要是武将。尽管朱高煦在靖难之役中立下赫赫战功,但这却不能弥补他在文化治国方面的短板。
在朱棣的心目中,立朱高炽为太子,不仅能够维持家族的正统继承,还能稳住国家的根基,避免类似于他当年通过“靖难”篡位的事情再度发生。他曾多次对朱高炽说,朱瞻基将来会是一个太平天子,这也显示了他对太子以及未来明朝治国理政的期望。
最终,朱棣的决定不仅仅是对自己个人偏爱的妥协,更是对整个国家、对继承制度的深思熟虑。通过立朱高炽为太子,朱棣为后代树立了榜样,也让明朝继承制度得以延续,避免了可能引发政局动荡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