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啊,你有没有发现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但凡那些打下江山的开国皇帝,好像都对权力这东西特别上心,总想着把所有权柄都紧紧攥在自己手里。就跟咱们普通人刚拿到个稀罕物件似的,生怕一松手就没了,只不过他们攥着的是整个天下而已。
先说宋太祖赵匡胤吧。这人有意思,自己是武将出身,靠着 “陈桥兵变” 黄袍加身当上的皇帝。你想啊,他自己就是这么上来的,能不对手下那些手握兵权的将军们多留个心眼吗?所以他上台后,一门心思要把军权收回来。
记得那个 “杯酒释兵权” 的故事不?据说他设了个宴,席间端着酒杯,笑着跟那些老兄弟说:“你们跟着我打天下,功劳都大得很。可现在我当这个皇帝,天天晚上都睡不好觉啊。” 那些将军们一听,心里咯噔一下,哪还不明白啥意思?第二天就纷纷递上辞呈,说自己年纪大了,想回老家享清福。赵匡胤呢,表面上客客气气地赏了他们好多金银财宝,心里头估计踏实多了。
他不光收兵权,还特意抬高文官的地位,压低武将的。朝堂上但凡有啥大事,基本都是文官说了算,武将们就算立了再大的功,也得听文官的调度。你别说,这么一来,地方上的兵权确实弱了,中央手里的权力倒是越来越集中。可时间长了也出问题,军队战斗力下来了,后来宋朝总被周边欺负,跟这政策多少有点关系。不过对赵匡胤来说,至少他在位时,权力牢牢握在自己手里,睡觉都能安稳点不是?
再说说明太祖朱元璋。这人跟赵匡胤还不太一样,出身比赵匡胤苦多了,一路从底层摸爬滚打上来,疑心重得很。他看着前朝那些丞相,权力大到能跟皇帝分庭抗礼,心里就犯嘀咕:这哪行啊,我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凭啥让别人分走一杯羹?
你知道不,他手下的丞相胡惟庸,据说权力大到啥程度?大臣们上的奏折,他都得先过目一遍,觉得不好的就直接扣下来,压根不让朱元璋看见。朱元璋是谁啊?从放牛娃一路拼到皇帝,眼里能容得下这个?没多久,就借着胡惟庸的案子,干脆把丞相这个职位给废了。
我有时候就琢磨,这些开国皇帝啊,他们抓权,一方面是真怕,怕那些跟着自己打天下的功臣哪天翅膀硬了,也学自己黄袍加身;另一方面,也是想把国家攥得紧一点,别刚建立的王朝没几天就散了架。就像赵匡胤,他经历过五代十国的混乱,见多了武将夺权的戏码,所以才想出重文轻武这招,虽然有点极端,但也是他能想到的最稳妥的办法了。
朱元璋就更不用说了,吃过太多苦,对权力的掌控欲也就更强。废了丞相之后,全国大小事都得他自己说了算,据说他一天要处理好几百份奏折,常常忙到半夜。你说他累不累?肯定累啊,但他乐意,因为权力在自己手里,踏实。
不过话说回来,这种把权力攥得太死的做法,也不是没坏处。宋朝因为重文轻武,军队战斗力越来越弱,后来被辽、金、蒙古欺负得够呛。明朝废了丞相,皇帝一个人忙不过来,后来就出了内阁,再后来太监又开始专权,其实也是权力没地方去的一种表现。
你看啊,不管是赵匡胤还是朱元璋,他们作为开国皇帝,心里想的其实都是一样的:怎么把这好不容易打下来的江山守住,怎么让自己的子孙能稳稳当当地坐下去。抓权,就是他们能想到的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虽然方式不一样,结果也各有好坏,但那份心思,倒是挺一致的。
好了,今天就跟大家唠到这儿。要是觉得我说的还有点道理,就动动发财小手点个赞,关注一下,说不定往后日子里,财运福气都跟着你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