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都听过大禹治水的故事,那时候洪水滔天,人们的日子可苦了。大禹肩负重任,不仅成功治水,还划分了九州。过程中,他三过家门而不入,这事儿流传千古。可大家有没有想过,他这么做仅仅是为了完成治水任务吗?今天咱就来唠唠。
先讲讲这大禹治水的背景。帝尧那时候,“鸿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洪水把山都包围了,老百姓苦不堪言,没吃没住,生命还时刻受威胁。尧就想找能治水的人,有人推荐了鲧,也就是大禹他爹。但鲧治水九年都没啥成效,后来舜上位,就让大禹接着他爹的活儿继续干。
大禹这人,聪明又勤奋,品德还好,跟谁都能亲近,说话也靠谱。他心里一直记着父亲治水失败受罚这事儿,所以格外上心。他为治水做了不少准备,先是拉上契、后稷、皋陶、益这些有本事的人组成治水团队,想着大家一起出谋划策。在查勘水情的时候,他还发明了准绳和规矩这两样原始测量工具。而且他琢磨出治水不能光靠 “堵”,得用 “疏” 的办法,就是顺着水往低处流的特性,把堵塞的河道疏通,引到别的地方去。
治水过程中,大禹的艰辛超乎想象。他婚后第四天就离家,在外整整十三年,多次路过家门都没进去。第一次路过时,妻子正在分娩,能听见她的呻吟和孩子的哭声,助手都劝他进去看看,可他怕耽误治水,咬咬牙就走了;第二次,孩子在妻子怀里向他招手,工程正紧张,他也就挥挥手当作打招呼,脚步没停;第三次,儿子都十多岁了,跑过来拉他回家,他抚摸着儿子的头,眼里满是愧疚,可还是说 “水未治平,没空回家”,又匆匆离开。
看到这儿,大家肯定好奇,他真就铁石心肠,不想家吗?我觉着啊,大禹肯定想家,那是他的亲人,是他的家。但他心里装着天下百姓,把治水这件事看得比自己的小家重要太多。他知道,只有治好水,老百姓才能过上安稳日子,无数个像他那样的小家才能幸福。他肩负的是一种责任,一种使命感,这种责任感让他克服了对家的思念。
再说划分九州这事儿,大禹治水可不是只盯着眼前的水患,他想得更远。他把治水经验运用到国家治理上,根据治水时对各地地形、习俗、物产等的了解,重新把天下规划成九个州,还制定了各州的贡物品种。这九州的划分,为后来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影响深远。从这也能看出,大禹的眼光和格局,他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天下苍生,为了社会的长远发展。
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绝不仅仅是为了完成治水任务。他是为了天下百姓,为了心中那份沉甸甸的责任。他的这种精神,历经千年,依然让人敬佩。咱们在生活里,也会遇到各种选择,有时候也得为了更重要的事,暂时放下个人的小幸福。希望大家能从大禹的故事里得到启发,在面对选择时,能有更广阔的视野和更坚定的信念。
好啦,今天关于大禹治水的分享就到这儿。觉得有意思的朋友,点个赞、关注一下呗,祝大家都能像大禹一样,在自己的生活里找到那份责任,收获属于自己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