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末年暗杀风潮的兴起与革命党人的奋力抗争
在清朝末期,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为了推翻腐朽的清王朝,发动了多次武装起义。镇南关起义、黄花岗起义以及最后决定性的武昌起义,虽然都在历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但比这些起义更为频繁、影响深远的,便是针对清朝皇族、宗室以及高官的暗杀行动。这些行动的数量之多、涉及范围之广,堪称史无前例,成为当时革命风潮中的一条另类主线。
清朝末年暗杀行动的盛行
据不完全统计,清末革命党人发动的暗杀行动多达数十起,其中不少案件曾轰动一时。例如,1904年,革命党人万福华在上海行刺原广西巡抚王之春,并高喊“卖国贼,吾代四万万同胞行诛”(王之春曾试图借助列强镇压革命)。不过,因枪支故障未能成功,万福华被捕入狱(后来获得释放)。又如1907年,革命党人徐锡麟在安徽安庆成功刺杀了号称“满人五虎”之一的安徽巡抚恩铭,并在被捕后英勇就义;1905年,吴樾在北京刺杀了“出洋五大臣”之一的端方等人,导致其中两人受伤,自己则英勇牺牲;1910年,汪精卫策划刺杀时任摄政王载沣,虽然失败被捕,但他留下的诗句“饮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成为了当时革命青年眼中的偶像。更有1911年,温生才在广州成功枪杀了广州将军孚琦;1912年,武昌起义后,彭家珍用炸弹炸死了“宗社党”头目良弼,彭本人也因此殉国。
这些暗杀行动不断上演,成为了清朝末年的一道独特景观。那么,究竟是什么因素导致革命党人屡屡选择暗杀这一方式?
武装起义的屡屡失败与革命党人的“捷径”选择
武装起义的失败多次让革命党人陷入困境。要发动一场有规模的起义,必须具备强大的群众基础、周密的策划、足够的武装力量和大量的武器装备。然而,这些条件对于当时的革命党人来说,几乎是无法实现的。由于革命党人普遍属于较为小众的群体,且意识形态上与广大民众的生活脱节,他们在群众中缺乏广泛的支持。例如,鲁迅在《药》一书中描述的革命党人夏瑜牺牲后,民众不仅冷嘲热讽,还拿夏瑜的鲜血做成馒头治疗肺病,表现出对革命的冷漠与漠视。仅仅依靠革命党人少数的兵力起事,显然是难以应对清朝军队的镇压。屡战屡败让很多革命党人陷入了对前途的迷茫和失望,也促使他们寻找一种更为迅速且有效的方式来获得胜利。
暗杀:革命党人看中的“捷径”
在这种背景下,暗杀行动因其相对简单易行、成本低廉、实施迅速,成为了革命党人的首选。相比武装起义,暗杀所需的资源和准备工作大为简化。革命党人认为,依靠一颗炸弹、一把手枪或一把匕首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吴樾曾表示:“暗杀虽个人而可为,革命非群力即不效。今日之时代,非革命之时代,实暗杀之时代也。”他们认为,这种方式比起动员大量民众和军队进行革命,更加直接有效。即使是汪精卫,原本对暗杀不屑一顾,最终也改变了态度,认为暗杀不仅可以惩罚不轨之人,甚至可以说是一种极其有效的方式。
传统刺客文化与俄国革命的双重影响
革命党人的暗杀行动不仅受到传统刺客文化的深刻影响,还受到了俄国无政府主义思潮的启发。在中国古代,刺客文化深根固蒂,诸如荆轲的故事被传颂千年,成为英雄豪杰的象征。在清朝时期,诸如吕四娘夜闯紫禁城刺杀雍正的传说(虽为野史),以及张文祥刺杀马新贻的事件,都对当时的革命党人产生了影响。革命党人中的吴樾自称“孟侠”,秋瑾则以“鉴湖女侠”自诩,表达了他们对传统刺客精神的认同。同盟会的《民报》更是通过文字鼓吹革命党人效仿古代刺客,进行暗杀行动。
此外,俄国的无政府主义思想也对中国的革命党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自1825年沙俄的“十二月党人起义”失败后,俄国的革命组织采取了多次暗杀行动,甚至成功刺杀了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章太炎曾表示,“今日欲行无政府革命,必以暗杀为首务也。”这表明俄国革命的成功经验给中国的革命党人带来了极大的启发。
暗杀行动的政治震慑与革命影响
革命党人发动的暗杀行动,并不仅仅是为了个人复仇或情感发泄,更有着深远的政治意图。暗杀清朝高层的宗室和高官,目的在于通过“定点清除”,震慑清朝的统治阶级,扩大革命的影响力。徐锡麟刺杀恩铭后,时任两江总督的端方表示“自是而后,我辈将无安枕日矣”,显示出暗杀对清朝高层的恐慌。良弼在临终时所言“炸我者,英雄也。我死,大清遂亡”一语成谶,十余天后,清朝退位,溥仪宣布退位。这一系列暗杀行动,虽然看似小规模的暴力行为,却在历史上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推动了清朝的灭亡。
暗杀作为复仇行动
对于革命党人来说,暗杀也代表着对清廷暴政的复仇。许多镇压革命的清廷高官,特别是那些积极参与打压革命的官员,成为了革命党人的“目标”。广东水师提督李准,因屡次镇压革命而被革命党人暗杀,多次中弹,直到最终倒向革命一方。端方在四川镇压“保路运动”时,被革命党人刺杀,其首级被游街示众,显示了革命党人对其仇恨的极致。
即便清朝在1912年灭亡,暗杀风潮并未就此平息。后来,袁世凯篡位后指使刺客暗杀国民党领袖宋教仁,蒋介石上台后,军统局更是通过大规模暗杀消除政敌。这一连串暗杀事件,正是清末革命党人暗杀风潮的延续,也在民国的历史中继续上演。
结语
清朝末年的暗杀风潮,是革命党人在长期武装起义失败的背景下,选择的一条快速、直接的“捷径”,其背后既有传统刺客文化的影响,也受到俄国无政府主义思想的启发。而暗杀所产生的政治震慑效果,进一步推动了清朝的覆灭,成为了历史上一段充满血与火的革命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