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柳河川的泥地上,马蹄印还没干透,血腥味混着湿热在空气里打转。常遇春的旗帜刚刚插下胜利的标记,人却突然倒了。
这个刚从战场上杀回来的大将军,几小时之内死于“卸甲风”,死得太快,太突然
。
谁都没缓过劲。昨天还在拼命杀敌的大英雄,今天说没就没了。军医的诊断是“卸甲风”,反正听起来神神秘秘的,本质就是查不明白。有人说是病,也有人悄声低语,是不是有人搞了手脚。
可那时候,朝廷既没查,也没人深挖,就这么让事情过去了。朱元璋只淡淡安排厚葬,写悼词,夸他“开国之功,独占七八”
。这话的分量,全天下心里有数。
故事听着悲壮,但谁想到,常家下场会是几年内全线崩盘。
常家的好日子只维持到常遇春墓上新土未干。第一个出事的是长子常茂,还不到二十五,承袭郑国公,风光得很。朱元璋特意找人教他打仗,准备再造一个常遇春。可惜这小子根本不上道。仗着老爹的名头,在地方上横着走,连地方官的老婆都敢拐。绯闻传到北京,朱元璋气得变了脸,当即下旨抓人。常茂干脆找了毒药自尽,这一下整个常家府邸一夜人去楼空。
郑国公府原本门前“皇恩浩荡”四个字,也被人悄悄摘了下来。这是显贵要倒霉的信号,街坊都懂
。
故事并没完。第二个出事的是常升,性子比哥哥沉稳点。可他捡了一门亲事,成了蓝玉的女婿。谁能想到,蓝玉后来闹出谋反大案,牵连一万五千多人。蓝玉倒台的那天,常升也没躲掉,被朱棣下狠手砍成碎块,连全尸都没剩。
从常遇春倒下到蓝玉案后常升被杀,头尾不到十年。功臣之后清理得干干净净。这个曾经的将门之家,直接从“开国之功”蒸发成了京城的小巷传说。
有意思的是,这个结果早有苗头。细看常遇春的脾气,不难发现原因。他能打,那是出了名的狠,将军里最不怕死的一个。采石矶那一仗,他划着小船直冲元军,箭再多,头也不回。朱元璋当时就定了:“此人可为大将。”
后来打陈友谅,常遇春玩的是“白天诈弱”,夜里设伏,水道最窄的地方全给堵死。一场硬仗,陈友谅的水师翻了船。
但他还有个大毛病——杀降太狠。没收过降兵好感,宁可错杀三千,不愿放一个。城里投降的人,就因为他说一句“我不信”,带头的降将当场人头落地。副将都吓懵了,低声提醒降将是真的,但常遇春不吃这套。据说事后,他自己都后悔了,但也只是几天没睡好,很快又回头杀了更多。
有一回,他临终前叮嘱亲信:“以后再打仗,降兵能收就收,别像我一样”
。这话只可惜说晚了。
他的舅子蓝玉,原本也算是骁勇善战,架不住张扬。打下云南,搞小圈子,插手地方,仗着军功,连皇帝都敢当众顶。最离谱的一句,“我若不动,谁敢动?”这话一传进宫里,朱元璋脸色变得像乌云压顶。
后来蓝玉被告发谋反,清洗了一万五千多人,蓝玉案的账本,厚得像一沓砖头
。
常升夹在这场漩涡中,虽辞官在家,但因为姻亲身份,绑票上了死名单。传说他临刑时自嘲:“父亲打下的江山,竟毁在我兄弟二人手里。”这句话谁知道真的假的。但成了坊间常挂嘴边的叹息。
自此,朝堂上再没姓常的人。一个将门,从元末明初的血与火里杀出来,最终就这样烂在记忆里。
常家败得快,却不是偶然。他们身上写着“功高震主”、“性格激烈”、“不给朝廷面子”这样几个大字
。
尤其它们和同一时代的徐家一对比,区别更明显。徐达,也是大将军,死得比常遇春还早。可徐家的香火却一直传下来。为什么?
徐达夹得住脾气,不越雷池,不和人争功
。朱元璋说过:“徐达不与人争,是可托天下者。”
常家后人不会做人,把守成的局面过成了灾难,一句话都让朝廷听不顺耳。徐家低调做人,关键时候表个态,建文帝没稳住时主动请辞,朱棣上来后还稳稳地重新启用。
这对比在历史上太常见。谁功劳大,谁就危险。有点像哪天公司新老板刚上来,上一任的二把手还招呼自己兄弟圈吃喝不避嫌,这不是明摆着等着被清理么。
历史就是这么现实。朱元璋能为常遇春写“开国之功,独占七八”,转脸皇帝的新规矩就成了“功高者危”。有本事不代表能善终,不懂收敛,亲自给后人留了烂摊子。
有人可能想问,难道一切都是性格使然?常家是不是就一点机会都没有?这事儿还真不能全赖命。一个家族的上上下下,几年内陆续出局,既有个人的短板,也有制度的逻辑。开国后的新政里,朱元璋对功臣防得太死。蓝玉案拿开刀的就是将门后人。换做徐家,不吭声,不越界,没人盯着使绊子。
朱元璋曾私下和李善长说:“可惜此人杀心太重。”李善长只点头,不多话。几句话,常家这几十年的荣光算是盖棺定论
。
世事翻覆,开国功臣像烈火烹油,一旦过了那片高光,剩下的全是自己性格留下的后账
。
常家走到彻底沉默成灰,就是这个制度、脾气和天意共同酿的结局。
徐家门口的门神还在,常家的匾额早碎成了尘土。
剩下的只留在史书一角,有人翻到,还会哼一句:“开国之功,独占七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