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天宝十四年(755年)十一月初九,唐玄宗李隆基的亲信将领安禄山,以“忧国之危”的名义,带领精锐的边防军起义。安禄山当时身兼范阳(今北京)、平卢和河东三镇节度使职务,他的起义虽然名为“捍卫国家”,实则是对大唐政权的背叛。他的起义军号称20万,实际由15万兵力组成,这支军队是大唐最精锐的野战部队,占据了整个帝国总兵力的三分之一。大唐的军事策略长期以来是“守外虚内”,即把精锐兵力布置在远离都城和中原的边疆地带,因此,当安禄山发动叛乱时,中央政权措手不及,导致大唐迅速陷入危机之中。叛军从范阳出发,迅速突破大唐的防线,攻破了中原最大的重要城市东都洛阳,并一路向西,攻占了潼关和长安。整个帝国为之一震,举国上下皆感到危机四伏。
至德元年(756年)七月十三日,李隆基的太子李亨在灵武(今宁夏灵武市)宣布自己即位,尊李隆基为太上皇,成为唐肃宗。李亨登基后,立刻召集安西、朔方、陇右和河西等镇的大唐西北边防军,前往中原发起反攻,平定叛乱。在此过程中,香积寺之战成为关键一役,唐军在这场战斗中获得了决定性胜利,成功收复了长安、潼关和洛阳,为大唐稳住了局势。与此同时,叛军内部的权力斗争也加剧,安禄山被儿子安庆续所刺杀,而安庆续随后又被安禄山的部将史思明所杀,史思明借机掌控了叛军的领导权,安史之乱进入了新的阶段。
史思明以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迅速扭转了叛军的不利局面,特别是在乾元元年(758年)九月至次年三月的邺城之战中,他带领15万叛军击败了唐军的60万大军,歼灭了唐军十余万人,并重新攻占了洛阳和睢阳。这一系列胜利极大提升了叛军的士气,并再次掀起了对唐朝政权的威胁。此后,唐军与叛军在中原展开了旷日持久的争夺战,战局胶着,战乱的平息似乎遥遥无期。
进入宝应元年(762年),李豫继位称帝,成为唐代宗。此时,安史之乱已进入第六个年头,双方都处于极度疲惫的状态。然而,由于大唐正统政权仍具有巨大资源优势,李豫通过集中力量,结合回纥军的援助,开始为反攻做准备。十月,李豫任命雍王李适(即后来的唐德宗)为天下兵马元帅,仆固怀恩为副元帅,并调动了40万唐军和10万回纥骑兵,共同进攻叛军的洛阳。此时,叛军由史思明的儿子史朝义领导,史朝义集中10万叛军精锐,在洛阳城外的昭觉寺准备与唐军决战。
昭觉寺之战打得异常惨烈,双方士兵拼命搏杀,均表现出强烈的战斗意志。然而,唐军的突破迟迟没有出现,局势一度胶着。关键时刻,唐军将领马嶙率部冲入叛军阵中,成功撕裂了叛军的阵型,叛军瞬间陷入混乱。唐军随即趁势发动攻击,叛军顿时陷入了极大的困境。史朝义试图指挥军队撤回洛阳城,却被仆固怀恩派遣的回纥骑兵绕袭,切断了叛军的退路。回纥骑兵与唐军主力形成夹击,叛军全面溃败。唐军继续追击,将叛军残部赶往石榴园和老君庙,最终将其彻底击溃,斩首6万余人,俘虏2万多人,史朝义则仅凭百余骑逃出生天。不久之后,唐军收复了洛阳。因为战斗主要发生在昭觉寺附近,这场战斗便被称为“昭觉寺之战”。
昭觉寺之战的胜利标志着唐军彻底击溃了叛军的精锐力量,叛军自此再也无法对大唐构成重大威胁。随着叛军内部的动荡加剧,士气低迷,许多将领开始选择投降。宝应二年(763年)春,史朝义的重要部将田承嗣率领莫州投降唐军,李怀仙亦率范阳投降。无路可走的史朝义最终选择自杀,其他叛军将领和士兵也纷纷归降,安史之乱持续了7年零2个月,最终宣告结束。大唐帝国在这场历史性的危机中幸存下来,但盛世已不再。安史之乱之后,大唐进入了藩镇割据的风雨飘摇时代,再也无法恢复往日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