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12月,中央政府宣布了新中国第一批特赦的国军高级将领名单,其中包括国民党著名将领王耀武。此后,王耀武被任命为全国政协文史专员,并最终成为全国政协委员。对于党和政府的宽大处理,王耀武心怀感激,或许出于一种赎罪的心理,他决定亲自去拜访那些曾在华东战场与他交过手的解放军将领。他特别想见的人是当时负责济南战役攻城的华东野战军将领许世友。
然而,当王耀武亲自去拜访许世友时,却遭遇了拒绝。王耀武这位曾经的国军名将,竟然在许世友的门前碰了个大钉子。据传闻,周恩来总理得知此事后,曾作为中间人安排了一次饭局,意图化解两人之间的恩怨。但即便是周总理出面调解,许世友依然没有丝毫松口,他冷冷地回应道:“如果我见了他,我将来怎么去见那些已经牺牲的战友?”许世友的态度显然是坚定的,这一反应也让人能够理解。
许世友的拒绝并非单纯的个人情感问题。在解放战争,甚至早在土地革命时期,许多亲密的战友都倒在了国军的枪口下,献出了他们宝贵的生命。如今,胜利一方能否真正做到“相逢一笑泯恩仇”,携手畅饮这杯酒?从理智上或许是可以接受的,但从情感上来说,对于那些战士,尤其是对性格直接、重情重义的军人而言,这种宽容的态度显然不容易做到。因此,我们几乎没有听说过哪位开国将军与国军将领能建立深厚的私交。
除了这些情感因素,许世友的拒绝背后还有一个更加具体的原因,那便是王耀武在济南战役中的决策失误,做出了一件无法被许世友原谅的事。
1948年9月16日,济南战役正式打响。根据战线部署,山东兵团计划重点攻击济南西城,目标是西城的机场及守军指挥部。久经沙场的王耀武对此并不陌生,理应把防守重点放在西边。然而,他未曾预料到的是,东边的9纵司令员聂凤智出于极高的作战热情,擅自将“助攻”命令改为“主攻”,并指挥部队迅速突破,打得异常猛烈。王耀武误判了形势,以为主攻方向是东边,于是匆忙命令西边的预备队向东集结,结果不仅未能稳住东线防线,西线也因此被突破,济南机场迅速失守。
此时,在城西防守的部队中有来自西北军的吴化文部队。由于王耀武的误判,导致了城西防线薄弱,吴化文的部队面临巨大压力,心生不满,认为王耀武根本不看重这支非嫡系部队的存在,并认为自己被送去送死。于是,吴化文的起义之心越发坚定。
9月19日,吴化文带领96军的2万余人起义,撤离了防区,造成济南城西防线出现巨大空隙。攻城集团抓住这一机会,迅速突破防线,逼近商埠一带。
王耀武意识到局势已无可挽回,于是向蒋介石发电请示要求突围,但蒋介石坚持命令他坚守,提出要他保持“必胜信念”,与敌人决战到底。事实上,在战役开打前,王耀武曾多次提出撤退请求,但都被蒋介石拒绝。
蒋介石的策略是等待北方增援,派邱清泉、李弥、黄百韬等兵团增援济南,但由于豫东战役后邱清泉兵团停滞不前,李弥和黄百韬也未能及时集结,王耀武深知此战必败,但依然无法从高层得到改变命令的机会。
此时,王耀武完全可以选择一条相对光荣的道路——阵前起义,投降投降解放军,可以挽回无数生命。又或者,他可以带领全军誓死一战,等到济南陷落,他就可以英勇就义,保留名将的风采。然而,王耀武却选择了第三种做法:在无望的情况下进行顽抗。他命令部队缩进城区,逐屋作战,并指挥空军大规模轰炸。眼看解放军已进入内城,王耀武决定将指挥权交给参谋长罗辛理,而自己则伪装潜逃,最终逃离了济南。
许多人提起济南战役,常常会认为解放军仅用了8天便轻松解放了济南,但实际上,这场战斗背后充满了鲜血与牺牲。在这短短的8天内,我军伤亡2.6万人,国军则有2.34万人伤亡,其中包括6.1万被俘人员和约2万起义者。从数字上看,战争显得冷酷无情,但每一个伤亡背后,都是鲜活的生命,战争带来的永远是惨烈与残酷。
令许世友尤为痛心的是,在内城的激烈战斗中,守城的国军公然违反国际公约,向我军投放了毒气弹,造成了大量伤亡。许世友认为这是无法原谅的行为。在被俘后,王耀武曾辩解说,毒气弹的使用并非他下的命令,而是由参谋长罗辛理指挥的。
值得一提的是,杜聿明在回忆淮海战役时,也提到过类似的情况,当时为了帮助被困的杜聿明集团突围,蒋介石命令国军空军向我军阵地投放“乙种毒气弹”,虽然这种毒气弹属于催泪性毒气,但仍然违反了国际法。
无论如何,王耀武作为抗日战争中的名将,曾是国军中的佼佼者,阵地战、夜战等战术使他一度令日军闻风丧胆。但在济南战役中的表现,却让他失去了名将的风采,尤其是在他选择逃亡而非坚守的那一刻,这让许多人对他的评价出现了极大的争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