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纪录片《古代时间简史》看古人对时间的智慧认知
创始人
2025-09-23 13:02:09
0

在古代,人们是如何认识时间的?

纪录片《古代时间简史》讲述了古代中国人认识时间、记录时间、测量时间、应用时间的智慧历程。

该片共六集,每集15分钟,于7月21日-7月26日每晚7:00在CCTV-9播出,央视频每天中午12:00更新一集。

纪录片《古代时间简史》海报

该片以严谨的考据与生动地表达,通过知识性、趣味化的方式,呈现出中国人关于日、月、年、季、时、刻的认知过程,深入探索了古代中国天文历法、农业生产、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中关于时间的奥秘。

《山海经·大荒北经》记载:“夸父不量力,欲追日景(影),逮之于禺谷”。“自不量力”的夸父,为了族人能过上幸福生活誓要追上太阳。今天,我们在研究中国古代历法时,不妨展开合理的想象——真实的夸父,或许是远古时期的一名天文学家,他追逐的并不是太阳,而是太阳的影子,手中的桃杖恰好就是用来测日影的工具。

纪录片截图

4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人们发现站在太阳下时,身体的投影长度会随着季节规律而变化。但是人的高矮胖瘦参差不齐,为了更准确地测量日影,古人创造了工具——表。它是一根直立在平地上的8尺竿子,相当于一个人的身长。《周髀算经》里的勾股定理,就源于古人的日影观测。在测日的过程中,先民领悟到了巧妙的数学原理——如果一个直角边是8,另一个直角边取6,斜边的长度就是10,这便是一组完整的勾股数。

为了更准确地测量日影,古人创造了工具“表竿”

先民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当皎洁的月光洒满大地,像对太阳的执着探究一样,他们对月亮的仰望也从未停歇。

敦煌莫高窟的壁画中,十一面千手千眼观音托举日月,这种日月并置的构图方式,直接体现了古人对日月同等重要地位的认可。“日”和“月”放在一起,才有“明”。

敦煌莫高窟的壁画

先民们发现,月亮从一道细细的弧线逐渐变圆,再慢慢残缺,正好是一个周期的变化。这样,一个相对固定的时间单位——月,就诞生了。

看下面这张图,你能记住每个月相的名称吗?

月亮的圆缺变化,塑造了古代的时间观念

“一天”的概念是怎么来的?一年到底有多长?春夏秋冬怎么分?古人一天怎么过?古代的计时器到底是如何越做越准的?都将在纪录片中一一作答。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重庆骄傲!2025年大国工匠名... 9月23日,第三届大国工匠创新交流大会暨大国工匠论坛(简称:第三届工匠大会)在重庆开幕。上游新闻记者...
深圳地铁回应“市民担忧下午3点... 据深圳气象台消息,预计第18号台风“桦加沙”(超强台风级)趋向广东中西部沿岸,预计深圳23日午后风雨...
原创 盘... 西晋至隋朝这三百余年的历史进程,起于三国归晋,经历了八王之乱、五胡乱华、西晋的覆灭与衣冠南渡,继而进...
当“三孔”遇见油画:“可视化的...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陈丹 9月20日,“千年儒风 四季三孔”油画作品展在济宁市美术馆隆重开幕,展览以...
原创 七... 各位朋友,今天咱们来聊聊历史上著名的七国之乱。在这场叛乱中,吴王刘濞曾收到两个足以改变战局的良策,可...
原创 三... “讨伐董卓”是《三国演义》中一个极为关键的情节,描述了曹操刺杀董卓失败后逃往陈留,集结兵马并发布伪造...
原创 帮... 刘秀背后的三大集团分别是河南集团、河北集团和河西集团。河南集团的核心包括南阳和颍川,河北集团的势力涵...
昼夜平分处 翰墨见军魂——刘巨... 【编者按】 今日秋分,天光云影共徘徊。将士丰采书画院名誉院长刘巨田将军以九幅书法力作,挥毫泼墨间尽...
原创 霍... “马踏匈奴猛少年,奔袭千里过居延。”这是古人用以赞扬霍去病的诗句,展现了他英勇奋战的精神。 回想自...
原创 “... 《史记》记载了古公亶父的三个儿子,分别是泰伯、仲雍、和季历。据说,古公亶父本打算立季历为继承人,因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