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翀是明朝中期的一位官员,出生在潼川。他在正德六年考中进士,并被选为庶吉士,之后调任刑科给事中。期间因病请假回乡,待身体康复后被重新召回任职,并晋升为户科给事中。
嘉靖皇帝继位后,下诏禁止地方向皇宫进献额外的贡品。然而,次年,中都镇守宦官张阳仍向宫廷献上了新产的茶叶。礼部官员本打算严格执行皇帝的命令,阻止这一进贡行为,但嘉靖皇帝却改变了主意,不同意制止。对此,张翀感到十分不满,便上书表达了自己的看法:“陛下刚刚颁布的诏书尚未见干,便出现了反悔的情况,这样会给百官怎样的印象?他们只会把政令当儿戏,随意翻弄。而张阳名义上是进贡茶叶,实际上却可能夹带其他物品。如果各地纷纷效仿,这种局面不知会发展成何种程度。希望陛下能够遵守自己颁布的诏书。”
尽管张翀的言辞中肯,嘉靖皇帝依然不予采纳。
当时,宁夏每年进贡的红花给当地百姓和军民带来了很大困扰;而内外的镇守官员在上任后也大多会献马谢恩给皇帝。张翀因此上书表达了自己的担忧,并指出这些情况。然而,尽管嘉靖皇帝承认了张翀的观点,他还是没有采取实际行动。
不久后,张翀再次上书,这次他提到宦官镇守四方一事,指出这并非太祖、太宗皇帝的传统做法,而是景泰皇帝在国家多难时临时应对的措施。他说:“景泰皇帝当时采取此举,是因为国家危急,认为宦官是朝廷的内部人员,能够迅速到宫中报告事态。但当年宁王朱宸濠叛乱时,负责镇守的太监反而帮助他做恶,这表明内臣是否可靠值得深思。”他进一步指出,在和平时期,宦官们享受着奢华的生活,却对民众疾苦视而不见,甚至在国家动荡时袖手旁观。因此,他建议应尽早裁撤这些宦官。
虽然嘉靖皇帝对此没有做出任何回应,但张翀的提案为日后的变革奠定了基础。最终,张孚敬成为内阁首辅时,果断推行了撤销各地镇守宦官的政策,这一举措实际上正是张翀最早提出的。
经过多次晋升,张翀最终成为了礼科都给事中。嘉靖二年冬季,嘉靖皇帝命令宦官前往苏州、杭州督办织造,但这一命令遭遇了满朝文官的反对。张翀和同僚张原等人一起上书提出异议,尽管嘉靖皇帝并未采纳他们的意见,但也未因此治罪。
到嘉靖三年三月,嘉靖皇帝受桂萼建议,打算为其生父兴献帝立庙,张翀再次与其他官员一同上书反对。嘉靖皇帝对此大为震怒,认为他们党同伐异,危害政事,命令扣发他们的官俸作为惩罚。
此后,张翀又协助尚书乔宇等人上书,争论是否应在宫廷中为兴献帝立庙,而嘉靖皇帝专门下诏对他们进行了批评。随着时间推移,嘉靖皇帝的想法愈加坚定,力图推尊其生父兴献帝为皇考,同时将孝宗皇帝改为皇伯考。对此,张翀等人忧心忡忡,屡次带领宦官在左顺门跪地请愿。然而,嘉靖皇帝愈发怒不可遏,最终将各部门的负责人以及相关官员逮捕,其中包括张翀。张翀被押入皇家监狱,并很快遭到廷杖惩罚,随后被贬往瞿塘卫充军。
张翀在瞿塘卫度过了十多年艰难的流放生涯,直至东宫册立太子时,他才得以根据恩典返回故乡。可惜,张翀回到故乡后不久便去世,结束了他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