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汝瑰回忆道:“当解放军取得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决定性胜利后,我意识到老蒋常常将战败归咎于他人。近来,我感觉有人在背后中伤我,蒋开始对我产生了不信任。我深知特务手段的残酷,一想到可能被暴露,面临残酷的拷打和不得死的命运,确实让我心惊胆战。”
英雄并非没有恐惧,他们可敬的地方在于能够承受和战胜这些恐惧。郭汝瑰长期深入敌人内部,为蒋军策划了许多重要行动,但一旦失误,将不可挽回。
在巨大的压力下,郭汝瑰一次又一次出色地完成任务,送出大量关键情报。理应继续留在“国防部”第三厅,但他为何要辞去厅长之职,选择成为一名军长?
郭汝瑰提到的“有人中伤”,指的是举报或告密,但并非徐州剿总副总司令杜聿明。杜聿明的多次举报未能动摇蒋的信任,最终自己也身陷敌营,无法再行举报。
那么,是谁构成了对郭汝瑰的威胁,迫使他辞去如此重要的职务呢?
1947年3月5日和1948年7月7日,郭汝瑰两次担任“国防部第三厅厅长”。期间,他还在徐州陆军总司令部服务过一段时间。
郭汝瑰被派往徐州后,根据董老的指示,成功推荐了张克侠担任徐州城防司令。直到淮海战役爆发,他才了解董老的高明布局。张克侠和何基沣的起义使得徐州的东北门敞开,解放军得以迅速进入,为淮海战役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郭汝瑰深度参与了蒋军三大战役的策划,尤其是淮海战役的战略规划大多出自他手。老蒋和顾祝同对他的计划非常赞赏,然而杜聿明对此并不认同。
杜聿明所说的郭汝瑰左右了老蒋的决策变更,证据在于电报的确存在:1948年12月3日,杜聿明本有逃跑机会,却被命令继续对抗解放军,最终导致全军覆没的危险。
在淮海全线溃败后,杜聿明成为俘虏,再也无法继续举报郭汝瑰。然而,郭汝瑰仍感受到了来自身边的潜在危险,因此主动请求辞去厅长职务,转而担任军长。
1949年1月6日,总统府的陆大同学傅亚夫向他透露,顾祝同已签呈他任第十军军长的申请,但总统未批准。这一消息让郭汝瑰震惊不已。
面对这种突如其来的情况,郭汝瑰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位置和角色。
希望这次改写能符合您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