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9年,86岁的梁武帝萧衍身处垂危之境,内心复杂难言。南朝梁由他开创,取代了南朝齐的统治,但最终却在他手中走向败亡。此时他无暇多想,只觉得口干舌燥,渴望来一碗清甜的蜂蜜水,奈何连这微小的心愿也难以实现。
金陵之战爆发时,30万梁军从各地纷纷集结增援京师,打着“勤王”的旗号,却迟迟没有出击,最终让侯景趁机反扑得手。这场战役不仅彻底摧毁了南朝的根基,也为隋唐的兴起铺平了道路,但代价惨重,江南百姓遭受了巨大的苦难。
六镇起义之后,北魏陷入一片混乱,尔朱荣崛起,侯景成为他的追随者。尔朱荣死后,侯景转而投靠高欢,虽名义上是高欢的部下,但实际却具备极强的独立性,因为他掌控着自己的直属武装和河南地区。
侯景的军事才能略逊于宇文泰和高欢,但其谋略深远、善于用兵。然而,他身体羸弱,双脚长短不一,无法进行单兵作战,这成为他一大弱点。
东魏和西魏的对峙中,沙苑之战尤为关键。宇文泰率领一万精锐士兵设下埋伏,而高欢则带领约20万大军,气势磅礴。侯景建议火烧芦苇以歼灭藏于芦苇丛中的西魏军队,遗憾的是高欢未采纳这一策略,否则宇文泰极有可能被一举歼灭。
侯景处于半独立状态,兵力雄厚且能力出众,使高欢心生忌惮。临终前,高欢告诫儿子高澄:“侯景不会听你的,也不是你能打败的;但我留下了慕容绍宗,他能灭侯景。”
547年,高欢去世,高澄继任丞相,与侯景的关系迅速恶化。侯景察觉高澄对他心存敌意,遂决定献出河南十三郡,投靠宇文泰。但宇文泰态度消极,表面答应,实则无意出兵相助。
西魏、东魏与南朝的局势宛如三国鼎立。东魏(后来的北齐)实力强大,兵力最为充沛;西魏(后来的北周)兵力最少,但凝聚力极强;南朝经济尚可,疆域广袤,然内部矛盾严重,缺乏凝聚力。
宇文泰深谙侯景性格,欲借其与高澄相争以坐收渔利。侯景也识破此计,转而归降南梁。尽管南朝大臣反对,萧衍却出于善意及希望借助侯景抗衡东魏,决定接纳他。
15万梁军北上支援侯景,但慕容绍宗战力卓越,将他们一一击破。侯景到南朝时麾下仅剩八百余人,无一城池归属,萧衍未从中获益。
萧衍安排侯景驻扎寿阳,优待他饮食起居。侯景提出武器、兵马、金钱需求,萧衍毫不吝惜地满足。侯景因此不断扩充实力,萧衍对其失控,结果祸起萧墙。
548年,萧衍与东魏关系缓和,欲将侯景送回换回萧渊明。侯景对此极为不满,因曾请求与王、谢两大家族联姻被梁武帝拒绝,遂毅然起兵反叛。
侯景逃离东魏时,留下五个儿子,皆遭高澄处死。侯景与高澄恩怨深重,回北方必死无疑。既如此,何不拼死一搏,争取一线生机?
起兵之初,侯景仅有八千兵力,梁武帝对此轻视,曾言:“侯景若敢造反,轻如折断树枝,一举便可平息。”
从兵力对比看,梁武帝确实碾压侯景,只要将士尽心尽力,侯景顶多能拖延一个月。然而,南朝内部矛盾纷繁复杂,远非萧衍所能驾驭,最终他败在这位“宇宙大将军”手中。
侯景麾下兵力虽少,但沿途百姓纷纷响应,兵力迅速增长至十余万。南朝四百八十寺庙、楼台烟雨之中,萧衍的统治腐朽不堪,门阀士族贪婪无度,注定被时代抛弃。
刘裕篡东晋后,门阀政治影响减弱,但他们依旧有势力。为稳固统治,刘裕册封诸侯王,让宗族坐镇地方,掌控兵权。萧衍亦步亦趋,实行类似政策。
分封虽避免了王敦、苏峻、祖约等门阀大乱,但皇族内部权力斗争更为激烈。南朝宋覆灭,非萧道成独强,而是兄弟内斗;南朝齐被萧衍取代亦是如此。
萧衍待子侄宽厚,借鉴前朝教训,虽不许攻杀,但他们暗中积蓄实力,静待时机。
萧正德是萧衍侄子,曾被立为“储君”,当年萧衍无子时将其过继。后来萧衍生子,萧正德失宠。
失去储君资格后,萧正德叛投东魏,却不被重用,最后逃回南朝。按理说,此等叛逆应重罚,萧衍却选择宽恕,恢复其王爵,仿佛未曾发生过。
萧衍的仁慈,萧正德未必感恩,依然觊觎皇位。侯景敢起兵,很大程度上因萧正德暗中支持,约定事成后萧正德为帝,侯景得封地。
萧衍对此全无察觉,竟派萧正德督师北上讨侯景。萧正德不仅开城门助侯景,还泄露长江防线机密,用船运粮,助叛军南下。
在萧正德的帮助下,侯景顺利直逼金陵(建康),首都告急。梁武帝下令戒严,加强守备,号召天下兵马勤王。
但尚未布防完毕,萧正德便率兵打开城门,外城失陷,萧衍退守内城。萧正德放弃伪装,自立为帝。侯景权势渐盛,不久便杀了他,独揽大权。
金陵内城守军不足两万,粮草短缺,能战之将仅羊侃一人。萧衍昔日威风已去,整日心惊胆战;太子萧纲忠诚却无大勇。
萧衍明白仅凭羊侃这两万兵力难抵侯景十万大军及民众叛变,希望寄托于城外勤王军,即从各地赶来的萧氏亲族兵力,然而他错了。
萧家诸侯手握30万兵马,名将云集,却无一人尽力,他们皆图浑水摸鱼。侯景若能灭萧衍、萧纲,便有机会称帝或割据,故众皆观望不战,保全实力。
湘东王萧绎、邵陵王萧纶、武陵王萧纪等皆握重兵,却不愿救父。萧范、萧誉、萧察亦然,虽诏书下达,立即勤王,却无主动进攻,只暗观局势,家族完全分裂。
萧绎派不喜的儿子萧方出兵,萧纶在城郊遭挫后亦保存实力。诸侯无人愿先动手或担任勤王主帅,遂推柳仲礼为元帅,由他节制军队。
柳仲礼自称“南朝第一名将”,曾主动请缨讨伐侯景,能力尚可。但诸侯众多,本不应由他主掌大军。
侯景围困金陵时,柳仲礼父亲柳津守城内,忧心忡忡。大表哥韦粲豪气干云,要求主动出击,柳仲礼决定亲自迎战。
青塘之战中,侯景先击败韦粲粮队,柳仲礼趁机发起猛攻,将侯景军团围困。梁军士气高昂,叛军被压缩于一隅,侯景陷入困境。
柳仲礼英勇无畏,挥枪跃马连斩数十,将矛直刺侯景。侯景因单兵作战能力差,险些被刺中咽喉。
危急时刻,侯景援兵赶至,柳仲礼猝不及防,左臂受伤。双方皆撤退,摸清对方底细。
柳仲礼因功败伤重愤懑诸侯坐视,既然萧氏诸侯不全力出战,自己努力又何用?此后他弃战,沉湎酒色。
萧纶则常来求战,实无诚意。数十万大军仅作样子观望,毫无作为。
勤王军不积极,萧衍问柳津看法,柳津叹道:“皇上有不孝子,微臣亦有不孝儿,能奈我何?”
大军不动,侯景得以从容攻城。羊侃苦守,进展缓慢,但粮草告急。侯景表现和谈诚意,萧纲却一意孤行,命勤王军停止进攻,遣散忠义之士,令人愤恨。
萧衍与萧纲父子之举,与后世宋徽宗、宋钦宗有几分相似。侯景趁机休整,搜刮粮食,再次猛攻。更糟的是,羊侃病逝,城内无人可用。
关键时刻,城内萧氏子弟开门,堡垒自毁,内城沦陷。86岁的萧衍无法承受此劫,心如刀绞却无计可施。侯景切断粮食,将他活活饿死。
萧衍本有超越乾隆的潜力,终被侯景终结。侯景为控制局势,先立萧纲为帝,后将其杀害,又立萧栋。551年,侯景废萧栋,自立为帝,国号“汉”。
侯景称帝后,萧氏内斗终止,胜者萧绎专注剿灭侯景。萧绎麾下王僧辩、陈霸先联手横扫千军,侯景不支败逃,途中遭部下杀害,侯景之乱终结。
侯景死后,萧栋逃离金陵,被萧绎处死。此次动乱导致五位皇帝陨落:萧衍、萧正德、萧纲、萧栋、侯景。虽然萧绎暂时得胜,但结局依然悲惨。
金陵之战本可轻易平息侯景,若萧氏稍显团结,局势必不同。侯景之乱导致江南生灵涂炭,门阀崩溃,百姓流离失所。与此同时,北齐夺得淮南,宇文泰扩张四川、襄阳,实力大增。
宇文泰无疑是最大赢家,他使西魏壮大,具备抗衡北齐的实力。在此基础上,北周、隋朝和唐朝得以建立。可以说,若无侯景之乱,历史是否如今日这般,隋唐是否会崛起,都是难以预料的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