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曾经说过:“总理看人的眼光,是相当精准的。这一点我对此深感钦佩。”的确如此,这种说法并非夸张。
周恩来的观察力到底有多精准呢?让我分享一个故事吧。1927年8月1日,周恩来与一群志同道合的同志在南昌发出了反击国民党血腥镇压政策的第一枪,经过激烈的战斗,一整晚的苦战后,于清晨六点成功地攻占了南昌城。
在上午9点,周恩来等人在原江西省政府召开了一次重要的联席会议,出席的成员包括多位左派人士。会议上,叶挺向大家详细报告了起义的经过,并成功选举产生了革命委员会。这个革命委员会共有25名成员,里面不仅有中共党员,还有其他左派代表,如著名的宋庆龄、邓演达以及何香凝。而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第一纵队的指挥官张发奎也在这个名单之中。这个决定背后到底有什么故事呢?
事实是,在讨论委员名单时,周恩来和李立三对于张发奎的列入表达了强烈的反对意见,他们认为他实际上是一个假左派,真心反对共产党。然而,张国焘和谭平山却坚持说张发奎是支持革命的,最后张发奎还是被纳入了革命委员会的名单中。然而,随着南昌起义队伍南下,张发奎所指挥的第四军对此展开了猛烈的追击。所幸的是,在叶剑英的劝说下,张发奎最终没有参与对起义军的攻击。
毛主席一方面高度赞赏周总理对人的敏锐判断能力,而周总理则敬佩毛主席的远见卓识。两人的合作使他们成为中国革命和建设历史上不可或缺的优秀搭档。陈冠任所著的《大河向东:他们为什么追随毛泽东》和《大河向东:他们为什么凝聚在毛泽东旗帜下》这两本书,深入探讨了周总理与毛主席之间鲜为人知的个人关系以及他们在领袖地位演变中的互动,销量已经超过了百万册,成为了读者们喜爱的红色历史畅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