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成就越大,越需要怀有敬畏和感恩的心!因为随着成就的增加,难免会有许多事情超出个人的能力范围。我们每个人的能力就像一个圆圈,圈内代表我们能够理解、掌控的领域,圈外则是我们无法预知和影响的部分。如果这个圆圈越大,意味着这个人掌握的已知越多,但与此同时,他面对的未知也越多。一个人的成长,往往伴随着更多的未知和不可控的挑战。
许多人常常提到汉末的杰出人物——司马懿,并认为他是那个时代的赢家,的确,他的成就不可小觑。我们必须承认,司马懿确实非常出色,但如果我们仔细分析他的一生,就会发现,很多事情并非他单纯凭借智慧和才干获得的,而是机缘巧合。如果没有那份超乎常人的好运气,司马懿很可能连贾诩都不如。
早前,我们已经讨论过司马懿如何在曹丕时期迅速崭露头角,归根结底,他遇到了对的人。今天,我们再来回顾一下,他是如何在曹叡统治下被处处提防,最后却奇迹般成为曹叡的托孤大臣的?
原本,司马懿的政治生涯很可能就要在平定辽东之后画上句号。毕竟,连他自己都曾认为自己该告老还乡,安享晚年,特别是在出征辽东之前,他便请求提前退休,准备着陆,回到故土,安度晚年。
然而,历史常常让人意外。曹叡,司马懿一生最为忌惮的人,居然在36岁不到的“高龄”便去世了,而且这个时机也异常巧妙——既不早也不晚。如果曹叡早点去世,司马懿深陷辽东战场,那他注定什么都做不了;如果晚些时候去世,司马懿按照曹叡的安排回到关中待命,也无法抓住这个机会。
在平定公孙渊后,司马懿做了一个梦。在梦里,曹叡对他说:“看我的面容。”他转身一看,发现曹叡的脸色不太正常。这是一个预示着不安的梦境,司马懿的直觉告诉他,曹叡的健康可能出了问题。
在归途中,司马懿接到了一个突然的诏命,要求他回去镇守关中。这个命令让人感到非常不寻常,因为司马懿刚刚完成了平定辽东的重大任务,按理说,他应该被召回朝廷,接受奖赏和荣誉。然而,朝廷却不让他回京接受表彰,反而立即让他赶往关中,这无疑让司马懿生疑:曹叡一定出事了。
然而,司马懿并不敢抗命,他只能按指令继续前行。但当他行至白屋时,又收到了五道紧急诏书,要求他立即返回京城。这种异乎寻常的紧急程度,让他瞬间意识到,曹叡的健康状况可能真的危机重重,急需他回京。
曹叡的诏书直接要求司马懿尽快进京面见,甚至明言他进京后将立即与他面谈。司马懿心中暗自揣测,曹叡很可能已经没有多少时间了。于是,尽管自己已年过六十,司马懿依然拼尽全力,连夜赶路,四百多里地,几乎以最快的速度赶到京城。
司马懿的果断和行动力再次证明了他的与众不同。尽管已经年迈,他依然全力以赴,迎接命运的挑战。这种执着和果敢,让人不禁为之一振:在命运的关键时刻,多少人能够如他一样,迅速调整状态,抓住每一个改变命运的机会?
司马懿之所以能够及时赶到京城,是因为他明白自己正处在一个转折点。曹叡的去世并非一蹴而就,实际上,他在生前已将不少权力交给了司马懿,但对于后继之事,他依然充满了戒心。曹叡对司马懿的防范,源自于权力的敏感性,尤其是因为他自己早期和父亲曹丕的关系并不密切。曹叡对父亲留下的顾命大臣司马懿,心中自然有诸多顾虑。
然而,命运注定司马懿与曹叡的关系并非简单的权力斗争。司马懿明白,自己一直活在历史的阴影中,他所得到的每一个机会,都背负着历史的重担。曹叡临终时,亲自交代了后事安排,曹爽被提拔为主要辅政大臣,司马懿则在旁协助。然而,曹叡始终未曾彻底信任任何人,最终司马懿在一场精心设计的权力博弈中,终于获得了完全的胜利。
在这种错综复杂的局势下,曹叡的不信任与司马懿的精明交织,形成了最终的历史结局。司马懿并非凭借单纯的智慧和能力取得成功,而是在历史的波动中,通过一系列巧妙的操作和机会,成功地掌控了曹魏的政权。历史给他提供了一个机会,而他用自己的智慧和毅力,牢牢抓住了这一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