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在其著作《建国方略》中如此表述过:
“今后若欲选定都城,若以稳定国本为主,则可选择武昌;若以谋求邻国友好为考虑,则西安可为良选;若期望在亚洲上占据一席之地,伊犁则是最佳之地。具体实施方案,需权衡未来局势而定。”
这段话的核心在于:在选择国家首都时,依据不同的目标而选择不同的地点。若图谋内政平稳,应设都于武昌;若期望周边和睦,则西安为佳地;而若渴望在亚洲充份自信与优势,唯一选择便是伊犁。真正实施的方式,将依据当时的实际情况而变化。
孙中山大胆地提出:若希望在亚洲高高在上,首都必需定于伊犁!这一观点在当时显得极为前瞻性和深远。
他为何会得出这样的结论呢?通过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以及孙中山本人的雄心壮志,或许我们能找到一些答案。
首先,来看当时的历史背景。那时正处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浪潮,全球国家关系愈加紧密。作为民国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孙中山深知:若继续闭关锁国,拒绝与外界互动,必将重蹈清朝覆辙,成为历史的又一个失败者。因此,若想提升国力,必须打开国门,加强与世界的交往。
伊犁,位于新疆的西端,毗邻中亚五国,具有至关重要的地理和战略意义。若能在此设立首都,将开辟通往中亚乃至欧洲的重要交通枢纽,促进中西文化的交流,进而推动经济的迅速发展。
在此,有读者或许会好奇:西安同样位于西部,距离中亚也不远,何以不选择西安作为都城呢?对此,我们需要提及当时的交通状况。
当时的航空业尚在起步阶段,世界各地的长途交通主要依赖于火车。可以说,铁道网是一个国家发展的生命线。如今,火车的速度早已超过了人们的想象,而在当时,火车的最快速度仅为每小时约40公里,这远未达到现代高铁的标准。
现今,从西安到伊犁,动车仅需一天。但在那个年代,火车 journey 至少需要五天!这显著的时差会对贸易和交通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比如,农产品变质,水果腐烂,还有工业原料无法及时到达等问题。在那种交通条件下,选择伊犁作为都城,显然是通往中亚和欧洲联系的最快捷之路。
在《建国方略》中,孙中山不止一次提到伊犁:
“西北铁路系统,第四条线路,将自迪化(即乌鲁木齐)向西延伸,直达伊犁,约四百英里……”
“关于焉耆伊犁线、伊犁和阗线……”
可见,孙中山对西部铁路建设和伊犁的战略地位极为重视。
此外,孙中山的亚洲雄心与他的个人经历密不可分。作为晚清时期的人,他目睹了列强的侵略和民族的屈辱。投身革命后,他立志不仅要创建民国,更要为民族的尊严而战,重振中国的荣光。
在他眼中,傲视世界的前提是先要傲视亚洲,而这又需要发展西部、设都伊犁,打开一条与世界接轨的通道。可以说,孙中山当时的构想与现今的“一带一路”政策有些相似之处。
然而,因诸多原因,孙中山的理想最终未能实现。除了未能设都于伊犁,连武昌也未能如愿以偿。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在病痛中离开人世,临终前留下那句广为人知的“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整整24年后的新中国成立,中华民族也步入了新的历史阶段。在几代中国人的努力拼搏下,中华民族必将走向繁荣昌盛的未来。尽管孙中山未能亲历这一辉煌瞬间,但他的思想和愿景将永远铭刻在每一位中华儿女的心中。我们将用自己的努力,去见证他所期盼的未来盛世。
特此文,向伟大的孙中山先生致以崇高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