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朝鲜这块曾被日本殖民长达36年的土地终于迎来了独立的曙光。按照波茨坦公告的规定,朝鲜理应成为一个真正独立自主的国家。然而,由于冷战初期美苏两大阵营在意识形态上的对立,朝鲜半岛很快成了双方角力的战场,两国均意图在此地扩大自己的影响力。
在处理朝鲜独立事务的过程中,美苏将朝鲜半岛以三八线划分为两个占领区,北部由苏联掌控,南部则由美国占领。1948年,两国陆续撤军,表面上看似完成撤出任务,但实则留下了一个危机四伏的局面。两年后,朝鲜半岛的火药桶终于被点燃,金日成率领北方军队向南发动全面进攻,誓要实现半岛统一。眼看着南方步步被逼近,美国迅速实施“仁川登陆”反击,令朝鲜人民军连连失利。
面对战局逆转,金日成紧急向中国求援。时任中国领导人毛泽东面对美军强大压力,毅然决定发起“抗美援朝”,出兵朝鲜。尽管当时国际上普遍认为中国只是一个农业落后的国家,无法与装备精良的美军抗衡,但事实证明了这种轻视是错误的。在彭德怀的指挥下,中国人民志愿军以23万之众,击退了装备远胜于己的联合国军,这让当时联合国军司令李奇微大为震惊。李奇微不明白中国军队为何能在如此悬殊的装备差距下屡屡获胜,也更理解了自己前任麦克阿瑟为何气愤到扬言动用核武器。
彭德怀将军采取了怎样的战略,才能在这片战火纷飞的土地上对抗人数和装备都占优势的敌军呢?1950年10月19日,彭德怀在安东与金日成派来的特使会面。特使紧握彭德怀的手,急切地问:“总司令,你们什么时候出兵?”彭德怀眼神坚定,握手回道:“今晚!”
当晚,彭德怀在会议结束后,凝视着阴沉的天空,风夹带着雨丝扑面而来,鸭绿江上雾气弥漫。他轻声说道:“这将是一场恶战……”随即,深夜里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四个军及三个炮兵师悄无声息地穿过鸭绿江,避开美军严密监视,潜入朝鲜北部的深山中。彭德怀深知,一旦被美军发现中方军队活动,美军必将发动空袭。因此,隐蔽行军成了生死攸关的关键。
数十万中国志愿军在彭德怀的指挥下,隐蔽于朝鲜崎岖的山脉中,成功避开了美军自诩的绝对制空权的侦察。直至云山战役爆发之前,麦克阿瑟都未曾察觉中国军队的存在。即使战役后得知志愿军早已秘密潜入,他仍无法理解为何美军的空军毫无察觉,令他困惑不已。
10月24日,等待已久的志愿军在彭德怀的命令下开始行动。第40军分两路纵队向温井和云山方向挺进。次日上午十时,志愿军主力顺着温井至北镇公路前行,与美国步兵遭遇,美军惊愕不已,根本没料到中国军队已穿越边境。未等美军反应,枪炮骤响,志愿军发动猛烈攻势,美军车辆在火炮轰炸中燃烧成一片火海,志愿军初战告捷,完全出乎美军意料。
此时,远在东京的麦克阿瑟对来自朝鲜前线的电报感到震惊难以置信,他无法相信中国军队竟已出现在朝鲜战场。自第一枪响起后,志愿军连连获胜,10月31日击溃李承晚军的第一师,基本包围了云山地区。
经过两个月的攻势,12月时美国政府和舆论被连番挫败笼罩在失败阴影中。媒体称这两个月的败绩为“悲剧”,甚至有人称其为自珍珠港事件以来美国军队最蒙羞的战役。到了1951年4月,据统计,在短短87天内,志愿军消灭了联合国军7.8万人,战线也不断向南推进。身为五星上将的麦克阿瑟对此恼羞成怒,扬言将战争蔓延至中国境内,甚至不排除动用核武器。
不过,麦克阿瑟的狂言仅是最后挣扎。数日后,美国总统杜鲁门下令解除其联合国军总司令职务,由更为沉稳狡猾的李奇微接任。李奇微不像麦克阿瑟那样莽撞冒进,他采取灵活机动的战术,意图诱敌深入,通过有计划的撤退与反击,利用联合国军的空中和机械化优势对志愿军进行包围歼灭。
李奇微的反击计划分两阶段展开。第一阶段于1951年1月25日启动,被称为“杀鸡儆猴”行动,目的是在全线发动进攻牵制志愿军主力,同时对志愿军部分兵力进行重点打击,达到以一警百的效果。他选定志愿军第二兵团第50军和第66军作为打击目标,派遣美军第10军及韩国军第1军团,共计约10万人实施包围攻击。依托空中火力掩护,联合国军迅速突破志愿军防线,形成巨大“鱼钩”形态包围敌军。
第二阶段是自2月1日起的“礼拜攻势”,计划借助第一阶段成果,继续向南撤退,引诱志愿军深入,并利用空军与机械化部队对志愿军侧翼及后方发起穿插包围,意图歼灭志愿军。李奇微打算利用汉江天然屏障切断志愿军补给,并从东西两翼夹击,将敌军围困在汉江以南,图谋一举歼灭。
然而,李奇微低估了彭德怀的军事智慧。彭德怀早已洞悉敌方战略,指示第50军和第66军避免正面交锋,灵活运用地形隐蔽,寻找突围机会。同时,他调动第一兵团第38军、第42军及第三兵团第39军、第40军,采取里应外合策略,对联合国军包围圈展开反包围和反击,在炮火支援下迅速突破包围。
对李奇微的“礼拜攻势”,彭德怀更显从容。他察觉联合国军撤退异常,怀疑对方策略有诈,派出侦察部队掌握动向,并下令停止追击,转入防御准备撤退。随后,他调动第19兵团第63军及朝鲜人民军第1军团,共计约5万人奋力阻击。
在美国第八集团军司令部,李奇微反复研读作战地图,仍无法理解彭德怀如何识破自己的战略,并错误判断志愿军将从中线推进,下令加强中线防御。然而,彭德怀此役选择从东线发起攻击。1951年5月16日,志愿军炮火猛烈轰击敌军阵地,第3和第9兵团乘势强攻,成功突破东线防线。
5月22日,美国政府目睹李奇微在朝鲜战场上的连番败绩,时任陆军副参谋长魏德迈哀叹:“朝鲜战场犹如无底深渊,再多将领和士兵也看不到联合国军的胜利希望。”
随着战线逐渐稳定在三八线附近,美国开始冷静反思,将过多资源投入朝鲜战场已与其全球战略重点欧洲形成矛盾。总统杜鲁门也意识到,单靠军事手段解决朝鲜问题希望渺茫。
李奇微严重低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战斗力与意志,未能吸取麦克阿瑟的教训,坚信联合国军凭借制空权和重武器优势能维持短期进攻,故采用诱敌深入策略,却被彭德怀巧妙反制。李奇微忽视了朝鲜北部崎岖的地形和恶劣气候,以及志愿军对地形的灵活利用和隐蔽行军能力。
战争后期,美军资源枯竭,除核武器外几乎所有武器装备已动用殆尽。联合国军总司令由李奇微更换为克拉克,但战局未见根本改变。美国当局逐渐明白,继续拖延战争无异于自毁前程,联合国军恐怕将被迫撤退,连三八线也难以守住。
然而,韩国总统李承晚却执意追求南北统一,担心停战和谈会让朝鲜不罢休。韩国军事实力远不及朝鲜,难以还手。李承晚更为担心政治前途,害怕和平谈判让自己在国民心中形象受损,被视为懦弱,导致支持率下滑。尽管他声嘶力竭地反对,但真正掌控局势的还是美国。美国明确警告李承晚:“若你一意孤行,我们将撤军,甚至考虑换人掌权。”
1953年7月28日,抗美援朝战争终于迎来停战协定签署时刻。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彭德怀在开城签署协定,双方于7月27日晚22时同时停火,朝鲜战争暂告一段落。抗美援朝虽代价惨重,但这一战彰显了新中国的实力和决心,从此震慑了美国,也令后续数十年美国不敢轻易对华挑衅。
联合国军第二任总司令李奇微曾评价:“若非联合国军拥有绝对制空权,中国军队恐怕早已打到对马海峡。”这一评价,道出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在装备劣势下凭智慧与勇气击退强敌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