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百年前,西方国家率先步入了工业化的时代,标志着工业文明的崛起。这一历史变革的发生,让我们这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危机之中。这场危机的核心,正是工业文明对农业文明所发起的“降维打击”。
经历了近代百年里的屈辱与失败后,“落后就要挨打”这一教训深深地刻在了我们每个人的心里。面对中西方在科技与工业上的巨大差距,中华民族也因此知耻后勇,励精图治,奋力赶超。
经过新中国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与奋斗,我们从那个一穷二白、百废待兴的落后农业国,逐渐走到了今天,成为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大国,距离成为世界经济第一大国也越来越近。
回顾这一历程,仿佛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令人心潮澎湃。然而,如果回到那个年代,亲身感受那份艰难与困苦,便知道其中的痛楚与辛酸。那时的我们,不仅在物质上贫弱,连一些友好的国家对我们也持怀疑态度,我们自己也常常感到自卑与无望,更不必说那些西方国家,对我们进行封锁、讥笑甚至威胁。
说实话,那个时候的我们,真的是“被吓大的”。有个广为人知的论调,一直如梦魇般笼罩在新中国的上空,至今已持续了七十多年。那就是:没有××的帮助,中国人再过××年,也不可能造出××。甚至有更为“升级版”的说法,认为即使给你们所有的图纸,再过多少年,中国人也做不出来。
这种论调听起来并不陌生。就像光刻机问题的最新版本一样。曾经我们有专家前往荷兰的ASML公司参观,结果专家直接告诉他们:就算把所有图纸交给你们,你们也做不出来。
台积电的创始人张忠谋也有过类似的言论。在华为被断供后,他曾直言:“没有台积电的代工,即便大陆有再多的钱,动员全国力量,也无法生产高端芯片。”
这些言论让许多人心生恐慌,焦虑万分,但也正是这些“打击”激发了我们的斗志。中国人向来是在压力和打击中成长的,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这段历史。
新中国成立的前一年,东北刚刚解放,曾被战火摧残的鞍钢终于回到了人民的手中。钢铁是一个国家工业化的关键,没有钢铁,就没有工业化。然而,战后的鞍钢几乎处于瘫痪状态,设备残缺不全,甚至关键设备被拆卸带走,工厂的生产能力几乎为零。
当时,外国专家冷水泼头,表示:复产谈何容易?鞍钢需要美国的设备和日本的技术,复产至少需要20到25年。并且,那时的鞍钢,几乎一无所有,只有希望种高粱。
但令人惊讶的是,仅仅半年后,1949年6月27日,鞍钢奇迹般地炼出了新中国的第一炉铁水。这一成就让曾经悲观的外国专家也激动得喊出了“共产党万岁”。这段历史被拍成了电影《钢铁意志》。那么,为什么这场“奇迹”能实现呢?第一,是正确的群众路线,成功地调动了大众的力量;第二,实事求是、埋头苦干。
鞍钢的复兴不仅支援了抗美援朝和解放战争前线,也为全国的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据统计,从1949年到1952年,鞍钢的铁、钢、钢材产量分别占全国的46%、64%和47%,几乎撑起了中国钢铁工业的半壁江山,承担了新中国工业起步的重任。
然而,光有钢铁远远不够,如何将钢铁转化为武器装备与机械设备,依然是中国面临的巨大挑战。那时,中国的坦克工业几乎是空白。尽管新中国一开始举行了几次阅兵,但所使用的坦克几乎全是解放战争与抗美援朝时期缴获的战利品。
有些西方国家还嘲笑我们,说中国的装甲部队是“万国牌”的。更有外国专家断言,若不借助外力,新中国需要20年时间才能制造出主战坦克。可是,仅仅几年后,1958年12月25日,中国在包头试制成功了第一辆59式坦克,1959年建国十周年阅兵时,32辆59式坦克威武通过天安门广场。
在我们造出坦克后,国防实力大大提升,但依然面对美国的核威胁。当时,我们向苏联求助,却遭到了赫鲁晓夫的拒绝,甚至他直言:“如果中国搞原子弹,连裤子都穿不起来。”而1960年,苏联更是撤走了所有专家,嘲笑我们说,没有他们的帮助,中国20年也无法制造原子弹。
不仅仅是苏联,甚至美国的总统肯尼迪也曾说过,“只要我还活着,中国永远造不出原子弹。”然而,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而那时赫鲁晓夫刚好下台。
拥有了原子弹后,虽然美国防长依然不看好我们,说中国无法在短期内研制出运载工具。然而,仅仅两年后,1966年10月26日,中国成功发射了核导弹,震惊了全球。这一切的进展,比西方国家想象的要快得多。
而在氢弹领域,1961年西方国家曾断言给中国20年也造不出氢弹。但仅仅6年后,中国成功爆炸了第一颗氢弹,创造了世界上最快的记录。紧接着,美国专家又断言,中国50年内不可能研发出核潜艇,苏联更是认为没有他们的帮助,中国根本不可能实现。然而,中国仅仅用了5年时间,便成功研制出核潜艇。
中国在航母技术上的进步同样令人瞩目。1998年,中国商人徐增平以2000万美元购买了未完工的瓦良格号航母,经历多次波折后,最终被大连造船厂接手改装。美国当时并不相信中国能成功改装这艘航母,认为航母的改装技术非常复杂,特别是舰载机的起降、甲板特种钢、阻拦索等技术难度极高。
然而,在2012年9月25日,中国首艘航母辽宁号正式服役。仅仅两年后,2017年4月26日,中国的第二艘国产航母下水,2019年12月17日,山东号航母正式服役。更令世人惊叹的是,中国不仅制造出了航母特种钢,还在阻拦索技术上取得了突破,使得中国的航母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随着技术的突破,尤其是在舰载机夜间起降、导弹发射等领域的成功实践,中国的航母技术已逐步跻身世界先进行列。
这一路走来,无论是航母、战斗机、常规潜艇,还是导弹、坦克等武器装备,我们都经历了西方国家的不看好、嘲笑与打压,但中国凭借坚定的决心、脚踏实地的努力,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令人震惊的奇迹。
正如比亚迪创始人王传福所言,芯片是人造的,不是神造的。只要敢于迎难而上,中国人就能战胜一切困难,攻克任何技术难关。
从曾经的“做不到”到如今的“做得到”,中国已经站在了世界的巅峰。未来,我们将继续向前走,不断刷新技术的极限,继续创造属于我们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