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聊三国的时候,总有那么几个片段让人反复琢磨。就说黄忠和关羽这俩人吧,按说都是刘备手下的大将,黄忠那功夫也真不含糊,定军山一刀把夏侯渊劈于马下,多提气的事儿。可关羽呢?一提黄忠,那脸就拉得老长,后来刘备封五虎上将,把黄忠跟他并列,他直接就炸了,说什么 “大丈夫终不与老兵同列”,这话听着多扎心。
你说这是为啥呢?黄忠的武功,真不比关羽差多少。当年在长沙,俩人交手,一百多个回合没分胜负。关羽那青龙偃月刀多沉啊,舞得呼呼生风,黄忠也不含糊,一口大刀使得跟车轮似的,硬碰硬愣是没落下风。后来黄忠马失前蹄,关羽没趁人之危,放了他一马;回头黄忠射箭,也只射他盔缨,没伤他性命。这一来一往,按说该互相佩服才对,可关羽心里那道坎,就是过不去。
我琢磨着,这里面有层窗户纸,是关羽的傲气在作祟。关羽这人,你也知道,打小就觉得自己是天选之子似的。跟着刘备闯天下,温酒斩华雄,斩颜良诛文丑,过五关斩六将,这些事儿早就把他的架子端起来了。在他眼里,能入眼的没几个,也就张飞、赵云还算得上兄弟,马超勉强算个将门之后,黄忠呢?一个半路投降的老将,凭啥跟自己平起平坐?
再说了,黄忠的出身,确实让关羽有点瞧不上。关羽虽说早年也是卖枣的,但他跟着刘备一路摸爬滚打,是从死人堆里拼出来的元老。黄忠呢?先是跟着刘表,后来归了曹操,最后才投了刘备,在关羽看来,这就是 “几易其主”,少了点从一而终的义气。你想啊,关羽最看重的就是 “义” 字,他觉得黄忠在这方面,矮了自己一头。
年龄也是个绕不开的坎儿。黄忠归顺刘备的时候,都快六十了,关羽比他小不少,正是血气方刚的时候。在战场上,年轻力壮的总觉得老将手脚慢,就算黄忠刀法再精,射箭再准,在关羽眼里,也难免带点 “老胳膊老腿” 的偏见。就像咱们现在,年轻人看老人干活,总觉得不如自己利索,道理差不多,只不过关羽把这点偏见放大了十倍不止。
还有个细节,长沙之战的时候,关羽放了黄忠一马,可能在他心里,这是自己 “义释”,是居高临下的施舍。而黄忠后来射中他的盔缨,关羽可能没觉得是对方手下留情,反倒觉得是 “老兵耍手段”,心里憋着股气。这种微妙的心理,让他始终没法真正认可黄忠的本事。
其实啊,关羽这脾气,不光对黄忠这样。当年马超归降,他专门写信给诸葛亮,问马超能跟谁比,诸葛亮说 “可比翼德,不及美髯公”,他听了才美滋滋的。你看,他就是这样,总想着压别人一头,这傲气既是他的标签,也是后来败走麦城的根由之一。
黄忠呢?人家也不争这个,闷头干事。定军山一战,他老当益壮,阵斩夏侯渊,为刘备夺取汉中立下大功,这功劳摆在那儿,谁也抹不去。可就算这样,关羽还是转不过弯来,说到底,还是心里那道坎没过去。
有时候我就想,这人与人之间的认可,真不是光看本事的。性格、出身、过往的交集,甚至一点点说不清道不明的偏见,都可能影响判断。关羽瞧不上黄忠,未必是黄忠不够好,只是他心里的尺子,对别人太严,对自己太宽罢了。
今天就聊到这儿,要是你觉得我说得有点道理,不妨伸出发财小手点个赞,关注一下,往后咱们接着唠三国里的那些事儿,祝大伙儿日子顺顺当当,多赚大钱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