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宋代后宫,大家想必并不陌生。近年来,随着描绘宋代后宫生活的电视剧《清平乐》和《大宋宫词》相继播出,宋真宗皇后刘娥以及宋仁宗的皇后曹氏逐渐进入大众视野,成为人们熟知的人物。
在这些人物中,宋真宗皇后刘娥尤为引人注目,她曾长期摄政,甚至因为穿着帝王服饰而激起朝臣强烈不满,被指责有“吕武之风”,言下之意暗指她专权独断。然而,其他后妃们大多恪守本分,安分守己,在后宫中相夫教子,秉持母仪天下的典范,极少插手朝政,因此赢得了封建士大夫们的好评。正如《宋史》所称:“宋三百余年,外无汉王氏之患,内无唐武、韦之祸,岂不卓然而可尚哉!”
然而,在这些后妃中,有一位极具权势且手腕强硬的女性,她不仅独占皇帝的宠爱,还严令皇帝不得再娶妃嫔,以太皇太后的身份长期掌控朝政。与刘娥不同的是,朝臣们对她并无非议,反而一致称赞她为“女中尧舜”。她就是宋英宗的皇后高滔滔!她仿佛生来就站在起跑线上,其他后妃一辈子奋斗的巅峰,对她来说不过是起点。
说到高滔滔,必须先提她的姨父宋仁宗与姨母曹皇后。宋仁宗被誉为宋代的仁君,在他统治期间,北宋国力达到鼎盛,赢得了群臣的一致赞誉。然而,他的私生活却不尽如人意。其第一任皇后郭氏,是由太后刘娥指派,但宋仁宗本就不甚喜爱。等他亲政后,便废黜郭氏,打算立宠妃张贵妃为后。朝中大臣却担忧他沉迷美色,纷纷反对张贵妃做皇后,转而推举开国元勋曹彬的孙女曹氏。
曹氏出身名门,幼承家训,知书达理,颇具胆识与才华。她容貌端庄但不惊艳,恰恰避免了皇帝沉迷温柔乡的隐患。宋仁宗虽是天子,却在群臣坚决支持下娶了曹氏为妻,自己对她的感情并不深厚,甚少在宫中过夜,两人终无子嗣。
曹皇后在无子之苦中,将自己妹妹的女儿、年仅四岁的高滔滔接入宫中,视如己出,细心抚养。不久,宋仁宗也收养了义子赵宗实(即后来的赵曙),此子为其侄儿,因后被封岳州团练使,故有“十三团练”之称。宋仁宗收养义子,主要因自己无嗣,这在封建王朝中是极其严峻的问题,文臣多次谏言他先收养近亲宗室子弟为皇子。
于是,赵宗实也被纳入宫中,由曹皇后抚养。宫中内侍们戏称赵宗实为“官家儿”,高滔滔则被叫作“皇后女”。二人年纪相仿,在深宫中朝夕相伴,正如李白诗句所描绘:“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随着时间推移,二人感情渐深,萌生男女情愫。
这一切,宋仁宗和曹皇后尽在眼底。有一次,宋仁宗对曹皇后说:“十三是朕收养,滔滔是你养的女儿,二人情深意笃,不如由我们做媒,让他们成亲。”曹皇后当然乐意答应。
庆历七年(1047年),在二位长辈的促成下,年仅十六岁的赵宗实(改名赵曙)与高滔滔成婚,开始了二十多年的夫妻生活。婚后,夫妻间的权力格局极为悬殊,呈现出“女强男弱”的状态。史书记载:“(宋英宗)左右无一御者。”即赵曙结婚后十多年,登基后四年间,除了高滔滔,竟无一妃嫔入宫,亦未曾宠幸过其他宫人。
在封建后宫,皇帝名义上应有三宫六院七十二妃,以繁衍皇嗣,而赵曙仅与高滔滔生育了四子四女,完全未添其他后妃,颇为罕见。
高滔滔的姨母曹太后对此十分不满。有次赵曙病重,曹太后私下派人提醒高滔滔:“官家即位多年,如今又病重,身边无人侍奉,怎可如此?”高滔滔听后怒不可遏,断然回话:“娘娘,吾嫁的可是十三团练,不是别的官家!”这话令曹太后哑口无言。
高滔滔为何敢如此霸气?这与赵曙性格软弱及她自身强势密不可分。高滔滔自幼被曹皇后视如亲女,宫内众人对她呵护备至,长年处于权力中心,使她无所畏惧,以平等姿态面对皇权,自然养成了婚后强势的性格。而赵曙虽然被收养为义子,但自始至终只是个“备胎”。
宋仁宗一直希望生育亲生子嗣,赵曙在宫中地位忽高忽低。每当宫中妃子怀孕迹象明显时,赵曙便被遣返家中待命,令其备受折磨。直到嘉祐七年(1062年),宋仁宗认命自己无子,采纳包拯建议,册封赵曙为皇子,1063年即位为帝。
但多年压抑形成了赵曙谨慎且软弱的性格,面对强势高滔滔,他不敢再娶妾侍,连当皇帝后亦然。四年后,这位体弱多病的宋英宗逝世,长子赵顼继位,史称宋神宗,高滔滔晋升为皇太后。
宋神宗任用王安石推行变法,导致朝局动荡,他本人因劳累过度早逝,九岁的儿子赵煦继位,即宋哲宗。因赵煦年幼,高滔滔作为太皇太后开始垂帘听政,启用被宋神宗冷落的名臣司马光为宰相,废除新法,恢复宋英宗时期的旧政。
尽管掌握朝政大权,高滔滔却廉洁自律,严格限制娘家势力,令其兄弟侄子仅任低级官职,未曾升迁。她不追求奢华,节俭爱民,深得群臣拥戴,誉为“女中尧舜”。
《宋史》评价道:“临政九年,朝廷清明,结夏绥安,杜绝内降侥幸;文思院奉上之物,无问巨细,终身不取其一,人以为女中尧舜。”不过,高滔滔眼光有限,执政期间对守旧派放任攻击变法派,间接引发北宋党争,留下了一丝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