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都知道,夏朝灭亡之后,商朝闪亮登场。可让人纳闷的是,商朝老是迁都,前前后后得有个十来次。以往很多人都觉得,商朝这是为了躲避洪水,毕竟黄河那脾气,大家都清楚,动不动就泛滥成灾。但现在研究发现,事情可没这么简单,商朝频繁迁都,恐怕另有隐情,那他们到底在躲谁呢?
先说说商朝的起源,商朝的始祖契,和夏朝治水的大禹差不多是一个时代的人。当年大禹治水,契可是出了大力气的,大禹为了感谢他,赏了不少财物,还划了一块地,让契和他的族人生活。就这样,契的族人在这片土地上慢慢发展起来,虽说一开始规模比不上夏朝,可也算是一步一个脚印,逐渐壮大。后来到了汤这一代,成功推翻夏朝,建立了商朝,把都城定在了亳。
按道理说,新王朝建立,就该好好发展了吧,可商朝从一开始就不太安稳。先看亳这个地方,位置在黄河上游,地势低,降水又多,黄河水患那是说来就来,对亳城构成了巨大威胁。就像《尚书・禹贡》里提到的 “洪水滔天”,足以说明黄河流域洪水的厉害。亳城刚建立的时候,靠着商汤的领导,政权暂时稳定了,可一旦黄河泛滥,整个都城就岌岌可危。而且亳城周围的水土条件也不太好,不利于长期发展,这是商朝面临的第一个难题,也成了后来他们考虑迁都的一个因素。
但要说商朝迁都仅仅是因为洪水,那就太片面了。实际上,商朝建立初期,周围的部族势力很强,对商朝的政权构成了严重威胁。比如说东南方的蓝夷部落,以前就是夏朝的敌对部族,商朝建立后,蓝夷不但没消停,反而开始向商朝扩张势力。商汤刚登基那会儿,就受到了蓝夷的冲击,对方攻势猛烈,还取得了一些战果。面对蓝夷的威胁和黄河的自然灾害,商汤很快意识到,亳城不是个理想的都城,它只能作为商朝初建阶段的一个 “过渡性都城”。所以说,商朝频繁迁都的根源之一,就是来自外部敌人的压力,当然,这其中也包括自然灾害的威胁。
除了外部威胁,商朝内部也不太平。商朝的王位继承制度不像后来的封建王朝那样严格遵循嫡长子继承制,而是 “兄终弟及” 或者 “父死子继” 两种方式都有。这就导致每次国君去世,常常会爆发政治斗争,甚至出现宫廷政变。就拿商王仲丁来说,他即位就不是顺顺当当的,是在一场政变中被推上王位的。仲丁在位的时候,商朝高层很不稳定,他虽然想整顿国家,可内外压力太大,最后不得不选择迁都,把都城从亳迁到了隞。这次迁都,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东南方蓝夷的威胁,亳城离蓝夷的活动范围太近,军事上很不安全。
还有一个重要因素,那就是随着时间推移,商朝贵族势力越来越庞大,各地方势力也逐渐崛起。商朝的宗室家族常常以 “亲王” 身份统治着一块区域,形成了地方割据的局面。这些贵族之间为了争夺权力,斗争不断,导致政局非常不稳定。很多王子为了争夺王位不择手段,内斗和政变频发。这种内部的分裂和权力斗争,也迫使商朝统治者通过迁都来重新平衡各方势力,削弱一些过于强大的贵族势力。
到了盘庚统治时期,他做出了一个对商朝影响深远的决定 —— 迁都到殷。盘庚为啥要这么做呢?一方面,亳城的地理条件始终没有得到根本改善,黄河水患年年威胁着都城的安全,严重影响了商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另一方面,商朝早期战乱不断,外部有北方游牧部族和东南方蓝夷部族的侵扰,内部矛盾重重,急需找一个地理位置更有优势的地方。殷这个地方位于黄河下游,地势较高,地理环境相对优越,而且易守难攻。这里地域开阔,适合发展农业和经济,能有效提升商朝的政治和经济中心地位。盘庚迁都到殷之后,商朝逐渐稳定下来,殷也成了商朝文化的发源地。不过,迁都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仅要耗费大量的财力和物力,而且商朝的贵族和军队在这个问题上分歧很大,很多贵族不理解盘庚的决策,觉得迁都劳民伤财,还可能影响国家稳定。但盘庚坚持自己的决定,最终为商朝的长期发展奠定了基础。
从商朝的历史来看,他们频繁迁都可不是为了躲避洪水这么简单,外部敌人的威胁、内部的权力斗争、贵族势力的膨胀,这些因素交织在一起,共同促使了商朝统治者不断寻找更合适的都城。这也让我们看到,一个王朝的兴衰,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背后的故事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
好啦,今天关于商朝频繁迁都的事儿就讲到这儿。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有意思,就动动您的发财小手,点赞关注一下,保准您往后的日子越过越顺,好运连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