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4月,在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气吞万里、横扫长江的进军过程中,中共中央已经开始关注即将到来的上海战役的复杂局面。随着南京的解放,上海的形势变得日益紧迫。为确保顺利解放上海,中央提出了明确的战略要求。除了先行占领吴淞、嘉兴,封锁吴淞口和乍浦海口,切断敌人从海上撤退的通道外,还特别强调必须完成上海的“完整接管”,确保未来的重建和发展能够顺利进行。上海,作为中国的经济中心,是一个庞大且重要的城市。尽管其摧毁似乎并不困难,但一旦要进行恢复和重建,那将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总前委迅速制定了进攻上海的战役计划。计划明确,由第三野战军下属的第九、第十兵团及特种兵纵队等部队共30余万兵力,组成解放上海的主力,展开大规模的攻势。此外,还要求对上海实施全面占领,并防止敌军实行焦土政策。为此,陈毅司令员在给广大指战员的讲话中,提出了著名的“三不打”原则——“看不见敌人不打、打不中敌人不打、有人民群众不打”。他还形象地将解放上海比作“在瓷器店里大老鼠”,意指解放上海必须细致谨慎。第三野战军司令部明确要求,进攻过程中,只能使用轻武器,以避免破坏市区的基础设施。
随着战役的推进,国民党军在上海外围的防线被逐一突破。5月23日晚,第三野战军正式发起总攻。防守上海的国民党军指挥官汤恩伯意识到大势已去,急忙乘船从吴淞口撤离。随着各路解放军的迅速推进,上海市区逐渐被解放。到5月25日拂晓,解放军已经控制了苏州河以南的区域。然而,接下来的几天,苏州河成为了阻碍解放军进一步前进的障碍。苏州河纵深约30米,虽不宽,但却成为敌军顽强防守的屏障。
时任27军军长的聂凤智对战局感到焦虑,因为进攻始终无法顺利突破。在经过几次尝试后,27军的兵员和战士们都因伤亡严重而心情愈加焦躁。苏州河上的多个桥梁成为敌人抵抗的坚固阵地,尤其是百老汇大厦和上海邮政总局等高楼,成为敌军火力的制高点。敌军配备了重火力、坦克和装甲巡逻车,而解放军在进攻时不得不面对密集的交叉火力,但却无法使用大炮和重武器,这让进攻的难度大大增加。由于这一限制,27军只能依靠步兵力量,不得不在敌人的火力网中硬拼。许多英勇的战士在接连的攻击中牺牲,尤其是在白渡桥的战斗中,79师一个班的14名战士在敌人火力的扫射下壮烈牺牲,其中包括首批越过长江的“渡江第一船”中的12名战士,他们的牺牲让人痛心不已。
聂凤智的焦虑不断升温,他甚至考虑过动用火炮来摧毁敌人的防线,但由于禁令,他不得不在内部会议上反复讨论是否可以使用重火力。聂凤智不断提醒大家:“战士的生命很重要,但人民群众的生命更重要。” 经过激烈的讨论,最终决定继续遵循中央指示,避免使用大规模的火力攻击,虽然这意味着解放军必须承受更高的伤亡。
然而,迟浩田的勇敢行动却在这一困境中成为了一个转机。当他和战友们被困在苏州河南岸长时间无法突破时,迟浩田决定寻找一条其他的突破路线。他注意到,河边的一个下水道井口可能成为潜入敌营的通道。在他与战友们的精心策划下,他们不顾恶臭,忍耐着窨井里的难闻气味,摸索着穿过了下水道,成功潜入了敌人的防线。三个人穿越过浑浊的水面,最终到达了对岸,接近了敌人的四行仓库。正是在这里,迟浩田巧妙地制服了一个敌军哨兵,并带领队伍成功渗透进入了敌指挥部。
此时的四行仓库防守严密,但迟浩田凭借机智和勇气,成功制伏了敌方的一个国民党军官,并迫使他指挥部队投降。虽然在敌人眼中这些是小小的敌人,但迟浩田的行为却直接瓦解了国民党军204师上千人的防线。对于这一举动,聂凤智军长深感赞赏,并在部队中大力表扬迟浩田等人。在随后的战报中,迟浩田和他的战友被誉为“解放军英雄”。
迟浩田对于荣誉没有过多的诉求,他坚持认为,真正的英雄是那些在战斗中为国家和人民付出生命的烈士。尽管如此,他还是被授予了华东三级人民英雄的称号。在接下来的抗美援朝战争中,迟浩田再次证明了自己的勇气和智慧,为中国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