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总是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奇遇和意外,就像无意中种下的柳树,最终却长成了浓密的树荫。
在人生的某个转角处,或许我们就会与幸运不期而遇。
秦恭出生在甘肃省定西市一个偏远的小山村里。
上世纪二十年代,山区的经济发展十分落后,资源稀缺,当地百姓常年处于温饱难继的状态,甚至生活完全依赖天候的好坏。
秦恭的家庭非常贫困,父母养育几个孩子的负担异常沉重。
因此,懂事乖巧的秦恭主动承担起家中的繁重家务,尽管肩膀瘦弱,他依然努力帮父母分担劳作的辛苦。
一个平凡的午后,秦恭带着家里仅有的几只羊往山上去放牧。
家里连基本的衣食住行都难以保障,何况这几只早已瘦骨嶙峋、毫无生气的小羊呢?它们跟在秦恭身后,步履蹒跚,显得异常虚弱。
秦恭并未严厉驱赶它们,因为他明白,这群饿得皮包骨、面容憔悴的羊群也跑不出他的视线范围。
正午时分,太阳高悬在头顶,秦恭饿得肚子咕咕作响,却还没有吃早饭。他脚上那双布鞋早已磨破,刚被姐姐补缝过,新布料磨得脚底生疼。
他找了一块石头坐下,头开始发晕,竟觉得自己仿佛变成了那群同样饥饿、无精打采的羊中的一员。
就在他闭眼的一瞬间,一道身影突然划过眼前。小秦恭睁大眼睛,看见一只野兔正在不远处的山坡上快速跳跃。
他咽了咽口水,脑海中浮现出哥哥曾经灵巧地将山兔绑在篝火上烤制的画面,焦脆的兔肉油光闪闪,散发出诱人的香气。
那一刻,秦恭感觉腿不再发软,肚子不再空空如也,眼睛也变得明亮了许多。
他屏住呼吸,放慢脚步,悄悄跟踪这只兔子,试图抓住它的耳朵。
然而,这只野兔对山林十分熟悉,动作敏捷灵活,让秦恭无法轻易捕捉。
两者在山间展开了“游击战”,你追我跑,场面有些尴尬。
小秦恭气喘吁吁,耐心和体力都到了极限。他一边担心着手中的兔子千万别跑了,一边惦记着山坡上还未带回家的羊群。
野兔回头瞥了他一眼,灵巧地跳入了一个狭窄的土洞中。
秦恭停下脚步,土洞狭小,只能容下一只兔子。他趴在地上,伸手试图从洞口抓住“逃跑的罪犯”。
然而,手指触碰到的却不是软绵的兔毛,也不是干燥的泥土,而是一块冰凉的石头。
他的好奇心瞬间被点燃,忘记了洞里的兔子,转而把这块奇怪的“石头”捡了出来。
他端详着这块圆润却又略显扁平的“石头”,从未见过如此奇特的东西。
掂了掂手中它的重量,竟然挺沉,秦恭心想:“不知道能换多少钱?”
他目光投向那个黑暗又狭窄的土洞,心里暗自揣测:“会不会还有更多这样的‘铁饼’藏在那里?”
于是,他又趴在地上,将手臂尽量伸进洞内,摸索寻找。
过了许久,他又摸到了两块同样冰凉圆润的“石头”。将它们与第一块比较后,他惊喜地发现后两块竟更沉重。
“爹!爹!”秦恭抛下了土洞里的兔子,兴奋地抓着这三块珍贵的“战利品”飞奔回家。
父亲看到他满身尘土,衣服破烂,误以为他没好好看管羊群,抬手便要打他。
“爹!别打!别打!”秦恭边躲闪边喊,“您瞧我找到了什么!”
说着,他从衣服口袋掏出三块“石头”。
父亲拿起这三块石头反复掂量。
阳光洒在石头上,父亲隐约觉得这几块有些不同,但他毕竟是个未曾受过教育的农民,无法辨识其中奥妙。
他抬头深深叹息,“等你哥回来看看吧,咱也看不懂。”
秦恭还想多说几句,但看着父亲把石头收起,话又咽了回去。
几个月后,秦恭的哥哥秦让从外地归来。秦让身材高大健壮,平日里外出务工,接触过各式各样的商品,眼界十分开阔。
秦恭和父亲都寄希望于他能认出这三块“石头”的真相。
然而,秦让仔细观察后,也难以分辨它们究竟为何物。
于是,秦恭带着这些石头找到他认识的沈秀才,一位出身书香门第、正在赶考的读书人,他希望能从学问中获得答案。
却没想到,沈秀才也百思不得其解,摸着长长的胡须把石头反复把玩,最后郑重告知:“我也不清楚这到底是什么,不如去省城请专家鉴定吧!”
秦让于是带着石头前往省城。他不认识任何文物专家,只能先去古玩店试探。
“掌柜,您能帮我看看这三块‘石头’到底是什么吗?”秦让问。
马掌柜本来坐在柜台后悠闲抽烟,对眼前这头发凌乱、满身泥土的乡下小伙毫无兴趣,正准备用敷衍的话打发他时,见到那三块石头,眼睛顿时瞪大。
他急忙掐灭烟,心想:“这哪是普通的石头?分明是青铜器!价值不菲!”
摸着胡须,盯着秦让一脸懵懂的表情,马掌柜凭多年的行商经验判断,或许能从这乡下小伙身上赚上一笔。
“您这东西卖不了什么好价钱,”他故作神秘地叹气,“这里破损了,那边又斑驳……”
见秦让一脸茫然又急切,心里暗喜这场买卖即将得手。
“那您开个价吧!”秦让诚恳地说道。
马掌柜咧嘴一笑,张开五指:“五十!五十大洋!”
五十个大洋!这个数字对于家境贫寒的秦家来说,简直是天价。
然而,秦让却不知道,这几块青铜器的真正价值远远超过了这笔钱。
他满怀喜悦踏上回家的路,迫不及待地与家人分享这笔“横财”。而马掌柜脸上带着狡黠的笑容,将这些珍贵的青铜器锁进了柜台的盒子里。
这三块青铜器几乎是店里的镇店之宝。
清晨刚亮,马掌柜就火急火燎地带着这批“不义之财”去见他的老前辈。
这位前辈姓张,名寿亭,是西北闻名的收藏家和历史学者,凭借丰富的知识和收藏享誉一方。马掌柜相信他能辨认出这青铜器的真正身份。
张寿亭疑惑地看着气喘吁吁、满脸坏笑的马掌柜,当盒盖揭开,三件青铜器展现在眼前时,他的眼睛立刻睁大了。
他激动地抱着盒子来回端详,甚至想把脸贴近青铜器,每看一次都渴望离它们更近一些。
马掌柜惊讶地看着张寿亭,见他一边擦汗一边连连称赞:“了不得,真的是了不得……”
“这青铜器到底有什么特殊?”马掌柜忍不住问。
“这可不是普通青铜器!”张寿亭激动得声音都提高了,“这是‘莽权’!无价之宝!”
“莽权”是王莽新朝时用于统一度量衡的工具,历史意义重大。
王莽出身显赫,家族权势交替兴衰。他并未满足于平凡生活,而是怀揣雄心壮志,谦虚好学,最终进入仕途。
他野心勃勃,善于治理朝政,同时手段残酷,为巩固权力不惜诛杀亲子、联姻固权。
公元9年,王莽迫使汉宣帝禅让,自立为帝,建立新朝,宣称要断绝旧朝旧习,重塑新秩序。
他在位期间推行大规模改革,收归私有财产,禁止买卖,度量衡制度也极其先进,甚至出现了青铜游标卡尺。
“莽权”便是这一时代的度量衡代表,有铜杖、铜衡杆,及三斤、六斤、九斤等铜环杖。
秦家父子未曾识别铭文的秘密,实则这些青铜器上刻有新朝时期的度量衡标准。
难怪张寿亭大加赞赏,最终以四倍价格买下马掌柜手中“莽权”。
消息传开,北平的古董商闻讯赶来,收购部分青铜器后送至尊古斋鉴定。
确认真伪后,尊古斋以接近十倍价格转售。
外国收藏家得知此事后纷纷前来觊觎。
军阀刘郁芬派遣杨慕时出面收回莽权,誓言不让国宝落入他人之手。
随后的战乱让文物护送愈发艰难,杨慕时最终将这些珍贵文物捐赠给兰州民众教育馆。
时光流转,莽权如今由现代文物保护人员妥善保存于国家博物馆和台北故宫博物院,静静沉睡着。
中华大地孕育了丰富的文化与历史。甘肃小男孩偶然的发现,让沉寂许久的珍宝重见天日。
人生中充满了无数的好运,只是不知道这片广袤的土地上,还有多少宝藏尚未被发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