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生不死”一直是人类梦寐以求的终极目标。自古以来,多少登上权力巅峰的王侯将相,最终都难逃生老病死的自然法则。尽管如此,他们对于延续生命的追求从未停歇过。
从秦始皇派遣使者寻访海外仙山,到汉武帝、唐太宗信任方士炼制仙药,再到嘉靖皇帝本人即为道士、日日期盼羽化成仙,我们可以清晰看到人们对生命的热切渴望。且越是权高位重、生活优渥的人,越加恐惧死亡,不愿轻易放弃生命。
这种渴望不仅存在于中国历史中,在整个人类文明史上也是屡见不鲜。随着时代的进步,寻求长生的手段也逐渐从迷信转向科技和医学,变得愈加先进。
20世纪,一位美国首富面对死亡的威胁,尝试通过“科技飞升”和“物理永存”的方式挑战死亡的终极壁垒。那么,他最终成功了吗?
1962年,美国科学家罗伯特博士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设想——“起死回生”。这里的“起死回生”并非字面意义上瞬间复活,而是通过等待科技进步,给予人们希望。就如古代的天花,现今可以通过疫苗根治;过去刀伤感染往往致命,现在则可用抗生素轻松治疗。
许多因昔日科学和医学落后而束手无策的疑难杂症,如今已被攻克。如此一来,我们今天认为的绝症,也许在未来几十年、甚至几百年后,只会成为小病小痛。
基于这个理念,罗伯特出版了《永生的期盼》(又译为《不死的期待》),详细描述了如何利用“人体冷冻”技术,让当代的绝症患者能在未来医学发达时获得救治和康复。
科学家们已证实,鱼类和小白鼠被迅速冷冻后再解冻,仍然可以存活。更令人惊奇的是,南北极冰层中封存了千万年的远古生物,在解冻后也依然能重新恢复生命,这从侧面证明了冷冻保存和解冻技术的可行性。
那么,人类自身是否也可以借助这种技术实现“冷冻”再“复活”呢?
罗伯特在书中对这一技术的前景充满乐观,但由于缺少实验对象和资金支持,这项技术一直未能走出实验室。
不久后,一位美国顶尖富豪站了出来,愿意出资出力,支持罗伯特的这项尚未验证的冷冻技术,而这位富豪愿意作为“实验品”,把自己交给科技。他就是詹姆斯·贝德福德。
詹姆斯出生于1893年,自幼体弱多病。小时候一次外出淋雨导致重感冒,高烧几乎夺去他的生命,幸亏及时抢救才保住性命。正如西方谚语所说:“当上帝关上一扇门,必然会为你打开一扇窗。”
尽管身体羸弱,詹姆斯的智力却异常出众。长大后,他因优异的成绩被加利福尼亚大学聘为物理学与心理学双学科教授,成为文理兼修的学者。他在学术界开创了自己的天地,然而内心始终笼罩着身体脆弱的阴影。
1917年,25岁的詹姆斯与恋人安娜结婚,但好景不长,半年后妻子因病猝然离世。这突如其来的悲痛令他深感绝望,也令他意识到,连健康如妻子也无法抵抗疾病,他这个孱弱身体又该如何自处?
带着对死亡的恐惧,詹姆斯开始思考如何延长生命。他敏锐地察觉到,决定生死的关键是“钱”。
正如电影《我不是药神》中所言,世上只有一种无药可救的病——穷病。昂贵的药物和治疗费用让普通人望而却步,但对富豪而言却可能不值一餐。
一百年前的詹姆斯早已悟出这一点。如果有足够财富,妻子或许能得到更好的治疗;自己也能聘请顶尖科学家和医生,从而在疾病面前多一份生机。
怀着对生命的渴望,詹姆斯开始投资,逐步建立起庞大的财富帝国。彼时,世界动荡,欧洲战火纷飞,美国正因战争经济蒸蒸日上。
战争时代最需要的是先进的枪械弹药,而这些依赖物理学家的研究——恰好也是詹姆斯的专业领域。退伍士兵回来后,除了身体创伤,心理创伤尤为严重,战后心理综合症成为亟需解决的难题,而心理学同样是詹姆斯的强项。
借助专业优势,詹姆斯抓住时代机遇,以投资理财的方式快速积累财富。到五六十年代,他的财富已经足以让他家族数代无忧,并在社会各界拥有极高的声望,跻身“美国首富”行列。
然而,正当他风光无限时,命运却残酷地降临。1964年,七十多岁的詹姆斯被诊断出肾癌,且癌细胞已扩散到肺部。医生断言,这种癌症即使现在仍难治愈,预后极差。
面对死亡的阴影,詹姆斯陷入绝望。他乞求医生救命,或推荐能救他的高手,但医生束手无策,只能提供有限的延寿治疗,且费用高昂,时间也不过一年半载。
詹姆斯无法甘心苟且偷生,他想要彻底治愈,想永远活着。无奈之下,他发布悬赏,期待奇迹出现,然而无人敢接这份“死活单”。
正当詹姆斯沉浸于对死亡的恐惧时,一个陌生人找到他,语惊四座地说:“我能让你活下去。”
此人名叫尼尔森,外表平凡,似乎与医学毫无关联。詹姆斯自然怀疑,欲将其赶走。尼尔森却掏出罗伯特的著作《永生不死的前景》,声称自己是罗伯特团队的人。
听到这个名字,詹姆斯止住了动作。作为学术圈的一员,他知道罗伯特的名声不差。怀着试一试的心态,詹姆斯翻阅了那本书,越看越觉得理论靠谱,反正自己已走到绝路。
最终,詹姆斯同意让尼尔森联络罗伯特,支持人体冷冻技术的实验。
然而,尼尔森并非真正的罗伯特助手,只是个高中没毕业的电工,利用信息不对称,试图借此牟利。他成功撮合了詹姆斯和罗伯特,促成了实验意向。
随后一年间,詹姆斯投入二十万美元在洛杉矶建造冷冻实验室,又提供三十万美元作为科研资金,甚至还给尼尔森一笔“打赏”。
1966年,他留下遗嘱,预留十万美元用于死后冷冻维护,期限五十年,并为冷藏设备预备资金,尽管此时他仍活着,已花费巨额资金。
当时美元与黄金挂钩,货币含金量高,几十万美元价值巨大,普通人一生难以积累,詹姆斯挥金如土。
1967年1月12日,詹姆斯因心肺衰竭去世。罗伯特团队立即展开实验:将遗体置于冰水中降温,抽血注入化学防护剂,最终冷冻于零下196摄氏度的液氮罐中,历时三天三夜。
詹姆斯开始了长眠,等待五十年后科技进步的“唤醒复活”。他成为法律上第一例死后冷冻的实验对象。
此后,尼尔森和罗伯特名声大振,许多富豪纷纷效仿,希望未来复活。尼尔森也承接不少冷冻订单。
然而,这项技术仍处于猜想阶段,风险和未知因素巨大。毕竟,詹姆斯是死后被冷冻,几十年后即使解冻,也不过是具尸体,何以复活?
有人质疑,罗伯特凭什么断言科技必然达到复活水平?对此,尼尔森回应:“你可以选择土葬或火葬,几十年后只剩灰烬;若科技成熟,你却因今天的犹豫失去复活机会,岂不遗憾?”
赌一把,也许能复活;不赌,绝无可能。
尼尔森凭借这番话术,几乎有传销头子风范,吸引了不少富豪加入计划。
1977年,罗伯特去世后亦被冷冻保存,等待复活。
1979年,一场突发停电导致一具冷冻尸体损坏,尼尔森被家属告上法庭,被判定为“邪教”,赔偿80万美元。
从此,冷冻复活的热潮逐渐消退。
但首个“试验品”詹姆斯依旧沉睡在冷冻舱中。
时光流转至2017年,距离冷冻已逾五十年,本应迎来唤醒,但阿尔科生命延续基金会网站仅简短声明:“技术尚不成熟,遗体继续封存。”
对此,公众兴趣寥寥。毕竟,将冰封五十年的尸体唤醒并治愈,听起来像是天方夜谭。
这场看似荒诞的“长生”实验,也许注定是场闹剧。
可怜詹姆斯,这位曾风光一时的富豪,终究还是败给了追求长生的虚幻梦想。
詹姆斯不是傻,他是理性的科学家,也是富甲一方的巨富。他和其他富豪们之所以执着于此,不过是因为不甘心面对死亡,愿意赌一把那看似遥不可及的“万一”。
在死亡面前,谁都渴望抓住最后一丝生机,不论真伪,是骗局还是陷阱,都足以令人迷失理智。
然而,生与死本是自然规律,与其执着于不切实际的长生不死,不如珍惜眼前的生命和亲人。
那些美好回忆和值得珍惜的人,远比所谓的永生更加珍贵,永生,不过是一场虚无缥缈的梦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