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51年,曹魏的太尉王凌因不满司马懿独揽大权,暗地里联合兖州刺史令狐愚,计划发动叛乱。可惜,这个阴谋最终败露,王凌和其他参与者遭到了司马懿的严厉惩处,王凌及其家族的成员被彻底灭族。然而,王凌的亲妹妹王氏却奇迹般地幸免于难,背后牵涉到她的丈夫郭淮。
郭淮是曹魏的资深将领,他与王氏有五个子女。当王凌叛乱的消息传开时,司马懿的士兵亲自闯入郭府,眼看着王氏被带走。尽管郭淮早已做出了心理准备,但当他看到五个孩子泪流满面,哀求父亲救母亲时,他的心情瞬间崩溃。在巨大的内心挣扎下,郭淮写了一封恳切的上书,请求司马懿能够宽容王氏一命。司马懿在接到郭淮的上书后深感左右为难,经过深思熟虑,最终决定网开一面,将王氏特赦,允许她回家团聚。
这一事件的详细记载也出现在《世说新语·方正第五》中,其中提到王氏被捉走后,郭淮的五个孩子跪地流血,恳求母亲能够得到宽恕。最终,郭淮不忍心看到儿女如此痛苦,命人追赶王氏,经过几天的追赶,王氏终于被送回家。郭淮在上书中对司马懿说道:“若无母亲,五子无依;无五子,我郭淮何以为人?”司马懿最后决定宽恕王氏,不再追究。
这件事的发生让人不禁好奇,为什么历来以冷酷无情著称的司马懿,这次会对郭淮的请求网开一面?原因其实非常简单。郭淮不仅是曹魏名将,还深得百姓拥护,民心所向。司马懿虽然权势滔天,但他深知郭淮在军中、民间的影响力。郭淮的声誉,使得司马懿不得不考虑到他带来的潜在威胁。
郭淮出身名门,祖父郭遵曾任兖州刺史,父亲郭缊也曾担任雁门郡太守,家族世代为官。郭淮自小便在父亲的影响下学习武艺,成年后他在武力上也极为出众。在建安时期,郭淮被举荐为孝廉,出任平原府丞,并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结识了当时的丞相曹操的儿子曹丕。曹丕看到郭淮有军事才能,便提拔他为丞相兵曹议令史。
公元218年,刘备与曹操争夺汉中之地,曹魏大军在定军山一战中遭遇了惨败,主将夏侯渊战死,曹军士气低落。郭淮当时正在随军,他与督军杜袭合作,组织残兵,成功稳住了局势,最终使得曹魏军队在短短一夜间重新集结,对刘备的大军形成有效抵抗。这一役让郭淮的名声更响亮,曹操也因郭淮的机智与勇敢,赋予他更高的职务,任命他为司马,继续负责指挥后续战事。
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郭淮屡立战功,逐渐升迁,最终成为了车骑将军,成为曹魏的核心军事人物。尽管如此,他并没有因此变得目中无人,始终保持着民众的支持与拥戴。
然而,公元251年,王凌的叛乱让郭淮的命运差点发生重大变化。王凌被处死,而王氏作为王凌的亲妹妹,也面临着死亡的威胁。郭淮感到极为痛心,尤其是当他看到自己的五个孩子为母亲的安危哭泣时,他决定不惜一切代价去争取王氏的生命。经过一番周密的思考和权衡,他最终写信给司马懿,请求放过王氏。司马懿深知郭淮的影响力,因此在权衡之后做出了一个令人惊讶的决定——赦免王氏,让她重返家中。
那么,为什么司马懿会如此忌惮郭淮呢?其中的原因,实际上在魏国皇帝曹芳的一道诏书中已经有所透露。曹芳在诏书中高度赞扬了郭淮的功绩,特别提到他在汉川战役中的关键表现以及他在关右地区的治理成效。曹芳明确表示,郭淮不仅是曹魏的忠臣,也是人民心目中的英雄,朝廷非常重视他。因此,司马懿必须要考虑到郭淮的地位与影响,不敢轻易得罪他。
总结来说,司马懿之所以最终宽容王氏,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郭淮在军中的威望;二是郭淮在民间的良好口碑;三是曹芳对郭淮的极高评价。司马懿虽然拥有巨大的权力,但他仍需要考虑曹芳的意见以及郭淮对军民的影响,最终做出了一个聪明的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