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45年8月,随着美国投下的两枚原子弹和苏联宣布对日本宣战,日本已经接近投降的边缘,这一切似乎已成定局。然而,受限于日本天皇的保密政策,许多侵华日军的高级指挥官并不知晓这些信息,冈村宁次便是其中之一。那时他仍指挥着105万大军,坚信自己仍然拥有与美军一战的能力。对于冈村宁次而言,战争的前景仿佛未曾改变,而日本的投降是否会成真,又能否被接受,是他心中不断浮现的问题。
在日本投降的前夕,冈村宁次经历了怎样的心理挣扎与复杂情绪呢?当他得知日本即将投降的消息时,他的反应又是如何?1945年8月10日至15日之间,冈村宁次与日本军部之间交换了多达十封电报。这些电报不仅揭示了当时日本军队的局势,还深刻反映了冈村宁次在此期间心境的剧烈变化。
8月10日晚上,第一封电报被送到冈村宁次手中。电报内容简洁而直接,重申了日军总部的决定:继续与美军作战的同时,也要集中精力与苏联开战,击退苏军的进攻,确保关东军的主要任务是保卫满洲和朝鲜。这看似一项简单的指令,然而却让冈村宁次陷入了深深的犹豫与反思中。因为此时的日军情况已经异常恶劣,根本没有能力同时应对美苏两国的压力,更不用说继续与美军对抗了。
或许有人会认为,冈村宁次手握105万大军,实力依然强大。然而,事实远非如此。这支队伍的战斗力远不如当年号称精锐的关东军。更重要的是,国际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回想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时,日本关东军的确被视为精锐部队,军方曾信心满满地宣称三个月内便能轻松“灭亡中国”。然而,随着战争的深入,特别是中国的顽强抵抗和庞大的军力,日军的野心与能力之间的差距日益显现。更糟糕的是,随着后勤供应线的崩溃,日本不得不推行惨无人道的“三光政策”,为中国人民带来了无法想象的苦难,但即便如此,日本也未能轻易获胜。
1944年,冈村宁次被任命为日本中国派遣军总司令,虽然在职权上有所提升,但他也意识到继续在中国战场上取得决定性胜利几乎已不可能。在他内心深处,撤退的念头越来越强烈。与此同时,反法西斯同盟不断对中国提供支援,日本海上力量被美军摧毁,甚至连日本本土也面临着苏美两国的双重威胁。种种因素让“撤退”逐渐成为冈村宁次的心中最合适的选择。
然而,在他有了退意时,军部却突然传来了指令,要求他不仅不能撤退,还要做好双线作战的准备。这无疑让冈村宁次更加困惑和迷茫。就在他琢磨军部是否只是“虚晃一枪”时,第二封电报再次发来,明确表达了更加严峻的态度。这封电报详细提及了波茨坦公告的内容,并坚决表明,除非同盟国同意保留日本天皇制度,否则日本将继续抗战,不排除以“鱼死网破”的方式结束战争。
接收到这封电报后,冈村宁次的心情变得异常复杂。他深知日本天皇制度的象征意义,了解这是维系日本军国主义的核心。天皇作为日本的精神支柱,不仅是日本政治体制的基础,还是日本民众信仰的象征。如果在这一点上作出妥协,整个国家将陷入“国将不国”的困境。正因如此,他认为,同盟国不太可能在这一点上做出让步,因此,一场决战似乎无法避免。果然,冈村宁次的猜测得到了证实。8月12日晚,参谋总长梅津美治郎再次发来电报,坚决要求“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作战到底”。在这一电报的影响下,冈村宁次开始做好为一场“背水一战”做准备。
尽管心中已有顾虑,冈村宁次无法拒绝军部的指令,于是,他便开始全力为战争做准备。8月13日,他收到了东京参谋部的电报,确认有兵力驰援,这让他稍微松了一口气。而8月14日,另一封电报进一步确认了他的任务,表示美军其他方面将被日军牵制,而冈村宁次的任务是坚守阵地。这一系列的电报,使得冈村宁次逐渐放下了对撤退的心思,重新投入到备战之中。
然而,就在冈村宁次决定一战到底时,8月14日傍晚,他突然收到了参谋部的惊人消息——日本已决定向同盟国投降。消息的突然性让他不知所措,因为他原本准备继续作战,却得知东京已决定一切已无回转余地。更令他震惊的是,自己作为侵华日军的最高指挥官,居然没有收到正式的通告,反而是通过电报逐步得知这一决定,心中的愤怒与不满可想而知。
冈村宁次当时希望这只是一个错误,然而,随后的电报让他彻底明白:投降已经成为不可避免的事实。两封电报分别通知他要收听天皇的广播,听取天皇的讲话,并要求他指示部队服从天皇的命令。冈村宁次的内心彻底崩溃了,他意识到,所谓的双线作战和坚守到底,其实不过是军部高层的欺瞒与操控,而他不过是被利用的棋子。
冈村宁次的愤怒和疑惑,最终被迫面对现实。1945年8月15日10时10分,冈村宁次接到了关于“天皇陛下已决定接受《波茨坦公告》”的密电。几周后,1945年9月9日,在南京举行的日本投降仪式上,冈村宁次亲笔签署了投降书,并向中国交出了自己的佩刀,正式向中国缴械投降。
战争结束了,按理说,作为侵华日军的最高指挥官,冈村宁次应该受到严惩,但令人惊讶的是,他竟然没有被追究法律责任,甚至平安度过了晚年。这其中究竟有何隐情?
事实上,冈村宁次没有受到应有的惩罚,背后有复杂的政治考量。1945年4月美军登陆冲绳岛后,日本海军几乎全军覆没,陆军也疲惫不堪。此时,已经没有继续作战的可能,投降成了唯一的选择。然而,民众难以接受投降,政府担心引发社会动荡,因此决定隐瞒这一事实,直到谈判达成后再宣布。
冈村宁次作为侵华日军的最高指挥官,自然也被蒙在鼓里。得知日本投降后,他感到愤怒,但在战争的最后阶段,日本士兵和民众早已心力疲惫,对战争的厌倦几乎达到极点。在天皇决定投降后,投降便成为大势所趋,冈村宁次虽然不甘心,但也无力回天。
即使冈村宁次最终未能逃脱投降的命运,但当时的国民政府,却对他的罪行视而不见。国民党内部曾讨论过对冈村宁次的惩处,但在关键时刻,曹士澄代表蒋介石出面干预,最终使得冈村宁次得以脱罪。这个背后的政治博弈,显露出当时国民党高层对于权力斗争的极大关切,甚至不惜为帮助冈村宁次免于法律制裁。
蒋介石之所以保护冈村宁次,源于其对独裁的野心。在蒋介石看来,为了自己的政治利益,支持冈村宁次,甚至帮助他逃脱审判,似乎也是可以接受的事情。而蒋介石的所作所为,也早已为民众所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