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7日凌晨,历史学者傅国涌因突发心脏病在杭州去世,享年59岁。
他关注中国近代史,特别是知识分子、当代教育等问题,著有《1949年:中国知识分子的私人记录》《百年寻梦》《追寻失去的传统》《常识的立场》《过去的小学》以及《金庸传》《叶公超传》等数十种,被称为“这个时代最具公共责任感的知识人之一”。
傅国涌1967年生于浙江温州雁荡山下,生活于杭州,千禧年以来,他以撰稿人的身份频繁在《随笔》《杂文选刊》《炎黄春秋》《南方周末》《文汇读书周报》《中华读书报》等杂志报刊发表文章。作品曾入选高中语文课本、大学语文读本等。
傅国涌的作品中,最广为流传同时最具争议的是《金庸传》。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策划的“中国现代作家传记丛书”,关于《金庸传》的选题,有人推荐了当时的“新锐”傅国涌,他用了半年时间完成这部作品。
在本书中,他以学者的思维坚持“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搜集了丰富的史料,试图还原一个客观真实的金庸——尤其是作为小说家之外,金庸作为报人、商人、社会活动家的一面。据他的好友丁东回忆,当时他已经完成了一本关于二十世纪中国新闻出版史的书,所以从这个角度看待新闻人金庸,他得心应手。书中提到金庸身上与韦小宝相似之处。然而傅国涌本人并不是金庸武侠迷,与金庸也素未谋面。
《金庸传》出版后很快畅销,有了名气后,他的《1949:中国知识分子的私人记录》也很快出版。由此,傅国涌从现代报业、现代知识分子的历史,一直写到现代民族企业的历史,现代律师、现代中学、现代小学的历史,从一个领域进入另一个领域,筚路蓝缕,开启了中国近现代历史研究的新天地。
在写书之外,他还写了大量时评和报刊文章,如《一代报人林白水之死》《司徒雷登:属于中国属于世界》《辛亥革命中的演员》等。在纸质媒体的“黄金时代”,他是经常被各大媒体约稿的作者。随着报纸杂志和出版式微,傅国涌转而投身于孩童教育。
在著作《过去的中学》《过去的小学》中,他梳理了晚清到民国50年间中小学教育,通过大量回忆录,打捞过去鲜活的中小学记忆,进一步体认那个时代的中小学教育。
“那个时代的教育也有它的问题和缺点,但它最大的特点是始终围绕着人的教育,而不是工具的教育,它是以人的健全为目标的。它是成全人的教育,而不是成功的教育。这种人的教育,是那个时代的教育呈现出来的最有生命力的一个侧面。”
这种“不追求成功,而追求成全人”的教育,是傅国涌心中的理想教育。在傅国涌看来,学校应该提供的是“常人”教育、“常态”教育,而不是“天才”教育、“非常态”教育。它只担负一个使命,培养普通人;不担负培养“天才”“超人”的责任。
潮新闻记者 宋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