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和元年十二月(公元228年1月),魏国将领孟达背叛魏国,在短短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便被魏国的大将司马懿俘获并斩首。接着,司马懿又捉拿了魏兴太守申仪,并将他押送至曹魏皇帝曹叡面前,进行审判。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正是申仪向魏廷举报了孟达的叛变行为,凭借他的提前告警,司马懿才能够迅速平息孟达的叛乱。那么,既然申仪有功,为什么司马懿还要将他囚禁呢?这个问题背后,暗藏了许多复杂的原因,我们来一一解读。
一、出身豪族,地位显赫
申仪,出生于益州汉中郡,家族属于当地的豪族之一,因此申家在所在的汉中及周边地区有着极高的影响力。东汉时期,政治格局受到世族把持,一个家族若想在地方上保持影响力,首先必须在本地巩固自己的权势,进而才能在更大的范围内掌控政治资源。所以,申家兄弟始终把家族利益放在首位,任何决策都围绕如何维持家族在本地的地位展开。
在董卓专权后,战乱四起,战火很快蔓延到各地。虽然益州牧刘焉采取保境安民的政策,没有参与讨伐董卓的行动,但汉中东部则地理位置特殊,和兵家必争之地荆州南阳、南郡相邻,战火自然时常波及。而申仪的家乡正位于汉中东部,面临着来自荆州的军事威胁。为了保护家乡的安全,申仪与哥哥申耽在西平和上庸两县聚集了数千人,进行武装防卫。
初平二年(公元191年),张鲁的五斗米道势力崛起,占领了汉中,并以鬼神信仰为基础,逐渐将汉中打造成了一个世外桃源。面对张鲁的强大势力,申仪和申耽选择了投降张鲁,希望借此继续维护家族的权势。
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曹操发动远征,成功征服汉中,张鲁败北投降。而申仪和申耽兄弟则看曹操势大,主动送上投降书。曹操为了拉拢申家,特地分汉中设置了上庸郡,并任命申耽为上庸都尉。
二、投降刘备,家族利益至上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曹操在汉中之战中失利,被迫北撤。刘备趁机派遣养子刘封和宜都太守孟达攻占了西城、上庸、房陵等东三郡。而申家兄弟依旧秉持着家族利益优先的原则,在考虑到曹魏的形势不稳后,决定叛曹投降刘备。
为了安抚申家,刘备不仅任命申耽为征北将军、上庸太守,还任命申仪为建信将军、西城太守。申仪和申耽为了表明忠诚,还将自己的家人送往成都作为人质。
三、再度投降曹魏,权势的博弈
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孟达在刘封的压力下被迫投降魏国,并带领大军攻占东三郡。为了尽快获胜,孟达向刘封和申家兄弟发出了劝降的信件。申仪看到魏军势大,为了保全自己,冒着家族在成都的风险选择了投降魏国。
随后,孟达在攻占东三郡后获得了显赫的地位,申仪也因为参与其中而被重新任命为西城太守。当时,魏国已改汉中为魏兴,申仪也被封为魏兴太守,且被册封为真乡侯。然而,曹丕虽然没有完全信任申家兄弟,依旧让申耽迁居南阳,以防止二人与蜀汉勾结。
这一决定令申仪意识到,家族的利益才是最重要的。如果能继续保住魏兴的影响力,曹魏便不敢轻易将自己撤换。因此,申仪开始以防御蜀汉为名,私自刻制魏国官印,并通过任命官员来拉拢当地的豪族,以巩固自己的权力。与此同时,曹丕忙于对付青徐地区的割据势力,便任命孟达来牵制申仪。
四、举报孟达,暗藏深情
黄初七年(公元226年),曹丕去世,孟达失去了昔日的盟友桓阶、夏侯尚,且被司马懿等大臣深深怀疑,心生叛魏之意。申仪与孟达关系不好,且一直心存怨恨,最终得到了一个机会进行报复——他多次向魏廷上奏,控告孟达有叛变之心。
实际上,孟达的叛变计划虽然秘密进行,但由于他与申仪的关系一直不和,孟达不可能让申仪知道自己勾结蜀汉的事情。因此,申仪得知孟达叛变的消息,很可能是由于蜀汉方面的劝降手段。毕竟,魏兴地处汉中与蜀汉接壤,子午道和库谷道都贯穿魏兴,便利蜀汉发动北伐。而且,申仪与孟达的家人都被留在了蜀汉,蜀汉劝降孟达的同时,顺便劝降申仪也不无可能。
太和元年(公元227年),诸葛亮为了促使孟达早日叛魏,派遣郭模向申仪诈降,故意透露了孟达与蜀汉勾结的消息。申仪获得了孟达叛魏的确凿证据后,再次上书魏廷,揭发孟达的叛变行为。最终,司马懿成功逼迫孟达背叛魏国,而申仪通过切断孟达与蜀汉的联系,使得孟达未能获得援助,迅速落败。
五、司马懿的疑虑与申仪的结局
初,申仪长期在魏兴执政,权威逐渐建立,经常擅自刻制官印,授权任命官员。孟达被斩后,司马懿等人开始怀疑申仪的动机。太和二年(公元228年),司马懿成功捕杀孟达,众太守纷纷前来祝贺,唯有申仪因心中有鬼,称病未能前来。
司马懿察觉到申仪的不安,便暗中派人暗示他,称他不来必是心虚。申仪为了打消司马懿的疑虑,亲自前往拜见。然而,司马懿最终还是将申仪囚禁,并审问他私自刻印的情况,最后将其送往洛阳接受审判。
尽管申仪因举报孟达叛变有功,曹叡没有将他严惩,而是封他为楼船将军。此后,申仪定居洛阳,直到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