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的辽阔版图上,俄罗斯凭借其无垠的领土,稳居全球国土面积之最。回顾历史,沙俄的扩张轨迹与中国晚清时期的命运息息相关,这一历史交错的进程,也成为中国近代史上一段令人痛心且无法抹去的记忆。
晚清,是中国历史上最为黑暗的时期之一。在这一时期,清政府政治腐败、军事疲软、经济困窘,国力不断衰退,显现出无力应对外来侵略的软弱面貌。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沙俄开始对中国的领土虎视眈眈。自康熙年间起,沙俄便频频侵扰中国疆土,企图将其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
虽然清朝政府一度能抵御外敌侵略,并通过《尼布楚条约》保住了部分领土,但随着国家的衰落,沙俄的觊觎愈发肆无忌惮。咸丰八年,清政府在沙俄的逼迫下签订了丧权辱国的《瑷珲条约》,沙俄一次性夺走了60多万平方公里的中国土地,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的大片肥沃土地,彻底脱离了中国的版图。两年后,沙俄再度出手,清政府在其强硬的压力下被迫签订《北京条约》,进一步失去了混同江和乌苏里江以东约4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
沙俄的无底线贪婪让其在短短几十年内侵占了中国15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对中国的损失是无法估量的。与此同时,外蒙古作为一个地域辽阔、矿产资源丰富的地方,一直备受清朝政府的关注。康熙帝曾试图通过公主联姻等手段加深对外蒙古的统治,以稳固边疆。然而,沙俄则不遗余力地拉拢外蒙古的王公贵族,借机挑动分裂,策划让外蒙古脱离清政府的统治。
随着清政府的衰弱和国家局势的动荡,国内多省宣布独立,沙俄迅速趁机加紧对外蒙古的渗透。1911年,外蒙古正式宣布独立,成为如今的蒙古国。这一事件与中国当时的内忧外患密切相关,深刻影响了中国的地缘政治格局。
时光流转至三十多年后,苏联的解体成为了震撼世界的重大历史事件。尽管这一变故给中国带来了某些机会,但当时的中国政府并未尝试收回外蒙古,背后有着深刻的原因。首先,经过两次世界大战的洗礼,世界各国都经历了巨大的战争创伤,对和平的渴望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在这种国际氛围下,任何可能引发新的战争冲突的行动,都被广泛避免,中国也不希望再因领土争端陷入无休止的战火中。
其次,与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沙俄,已经不复存在。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爆发,沙俄政府被推翻,随后的苏联解体更是让俄罗斯成为了继承国,并分裂为15个独立国家。如果中国要收回外蒙古,就需要分别与这15个新兴国家展开谈判,这不仅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过程,而且在当时的国际政治环境下几乎难以实现。
更为关键的是,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依然保持着强大的军事力量,尤其是在核武器方面,其军事威慑力使得中国难以与之抗衡。与此同时,当时中国刚刚开始改革开放,经济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军事实力与俄罗斯相较差距悬殊。在沙俄的长期经营下,外蒙古的社会结构也发生了深刻变化,大量俄罗斯人涌入,改变了外蒙古的民族人口比例,使得收回外蒙古的任务充满了巨大的现实困难。
事实上,在俄国十月革命后,沙俄的统治崩溃,外蒙古一度陷入了混乱局面。原本背后有沙俄支持的外蒙古贵族,突然失去了依靠,既担心自己过去支持“独立”的行为被追责,又深感失落与恐惧。于是,在这种无助的局面下,外蒙古的王公贵族向中华民国提出了希望归还的请求。
当时的中华民国总统徐世昌获知这一消息后,欣喜若狂,立即宣布废除与外蒙古“独立”相关的所有不平等条约,并派遣徐树铮作为特使前往外蒙古驻守。徐树铮年少成名,13岁便中秀才,才智过人。他在外蒙古的行动迅速而果断,不久便成功将外蒙古重新纳入中国版图。然而,这一成果并未持续太久。由于国内军阀混战局势愈演愈烈,徐树铮不得不被召回参战,外蒙古的控制局面迅速松动。
沙俄的残余势力和苏俄趁机进入外蒙古,扶植亲苏势力,建立了亲苏政府。进入抗日战争的尾声,蒋介石领导的国民政府为了寻求苏联的援助,签署了《中苏友好同盟条约》。该条约中明确规定,如果日本战败,外蒙古将举行“独立公投”。日本投降后,在苏联的操控下,外蒙古举行了全民投票,结果显示80%的人支持“独立”。面对这一结果,国民政府无奈之下承认了蒙古人民共和国的独立。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过去的种种已无法改变。然而,从这段痛苦的历史中,我们应当汲取深刻的教训,保持警觉,避免重蹈覆辙。在当今时代,我们更应该坚定地维护国家的领土完整,不断加强国家的综合国力,让中华民族在世界舞台上展现出更加耀眼的光辉。
(本文内容来源于@奇墨历史(探索放映室)的视频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