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肆虐,人们的生活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与考验。
有的人因疫情错过了自己期待已久的婚礼,只能通过屏幕,眼睁睁看着妹妹代替自己为家人接亲,手里却是冷冷的泡面;有的人因疫情无法陪伴即将临盆的妻子,只能隔着屏幕,远远地看到自己孩子的降生,无法亲手触摸那个新生命;更有一些人因为疫情无法出席长辈的葬礼,只能在自家的角落默默流泪,独自承受无法言说的痛苦与遗憾。
然而,假如不是生活所迫,谁又愿意为了责任孤身一人,身处险境呢?
每个人的一生都难免有些遗憾,某些错过的时刻无法重来,这些遗憾或许将伴随一生,虽然错过让人痛心,但能保全性命,才是最大的幸福。
不过,长时间的疫情防控,逐渐让不少人失去了那份内心的平和,取而代之的是一种难以抑制的戾气。尤其是看到某些领导干部在疫情期间打出的“悲情牌”,内心的复杂情感,真是难以言表。
比如,郑州某社区的书记在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上哽咽着讲述,自己因为防疫工作无法参加女儿的成人礼。这一幕引起了不少人的关注。
尽管成人礼是一个人生重要的仪式,但与婚礼和葬礼相比,成人礼似乎并不算什么大事。因此,刘书记在这个时刻表露出的情感并未得到广泛的理解与共鸣。
人民日报旗下的时事政治评论栏目“侠客岛”对此发表了中肯的观点。评论指出,发布会本是为了回应公众关切,凝聚民众力量,传递信任与希望的场所,而非个人情感的宣泄。信息时代,每个人都能感受到他人的悲欢,而公众通过某个事件看到一位阳性密接的外卖员艰难谋生,接着又看到某位书记因错过成人礼而痛哭,仿佛两者天差地别。反而,这样的眼泪不仅显得廉价,甚至会引发负面反响,成为“何不食肉糜”的现代版本。
侠客岛的这一评论不禁让人拍案叫绝,既有力量又直击要害。当然,也有人对“何不食肉糜”这句话感到疑惑。那么,这个典故背后又隐藏着什么样的历史故事呢?
让我们回到西晋时期的历史,来解读这一典故。
三国时期,曹操、刘备、孙权三分天下,彼此争斗,群雄逐鹿,最终的胜者却是司马懿。
司马懿,这位政治家、军事家,凭借过人的智慧与手腕,一步步操控局势,在曹魏朝廷内不断打压其他权臣,最终为司马家族的未来铺平了道路。
他的儿子司马昭继承父业,成为曹魏的实际掌权者,逐渐收拢了各方力量,推翻了曹魏的传统政权结构。更让人意外的是,司马昭的儿子司马炎继位后,建立了晋朝,成为了西晋的开国皇帝。
司马炎上任伊始,励精图治,进行改革,国家经济逐渐复苏,政治也趋于稳定。历史上这一时期被称为“太康之治”,是三国乱世后最为和平富庶的时光。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司马炎开始逐渐放纵自己,专注奢华享乐,忽视国事,他对亲王的分封也为日后“八王之乱”埋下了隐患。
更让人惊诧的是,尽管司马炎有着多达二十六个儿子,继承人的问题却始终困扰着他。最终,他选择了智力平庸的次子司马衷为接班人,而放弃了能力更强的长子司马轨。
司马炎之所以做出这样的决定,其实早在司马衷幼年时就已经意识到这个孩子的智力有问题。尽管如此,司马炎并没有立刻废除他,可能是出于某种复杂的父子情感,也可能是考虑到其他的宫廷内外因素。
司马衷的母亲——杨皇后,原本是司马炎的宠妃,智勇双全,深得皇帝宠爱。她对儿子的未来十分关心,尽管司马衷在智力上表现平庸,但她依然希望能够让他继位。因此,在儿子年仅九岁时,杨皇后不遗余力地推动司马衷成为了皇太子,五年后,贾南风作为太子妃也进入了宫廷,逐渐与杨皇后结盟,形成了强大的权力联盟。
司马炎曾试图通过一系列测试来考察司马衷的能力,但他的测试结果完全被贾南风操控,司马炎最终错误地认为儿子恢复了正常的智力水平。
当司马衷终于继位为皇帝后,由于缺乏实际治理经验,他的统治并没有给百姓带来实际的改变,反而引发了一系列荒唐的政治笑话,其中最著名的便是“何不食肉糜”。
那时的西晋政权在连年灾荒和饥荒的困扰下,百姓的生活极为艰难。司马衷完全不理解百姓的疾苦,当官员向他报告灾情并询问如何赈灾时,司马衷竟然问道:“百姓为何不食肉糜?”
肉糜指的是一种将肉煮烂的粥状食物,可是这番话无疑让人震惊。百姓连基本的粮食都难以获得,司马衷却问为何不吃肉糜,这一荒唐的言论反映了他对百姓疾苦的漠视。
此时,我不禁想起卢梭《忏悔录》中那位高贵的公主,她在得知农民吃不上面包时,曾提出让他们吃布莉欧(一种奶油蛋糕)。这种与现实脱节的反应,让人不得不感叹历史上愚昧无知的高层人物层出不穷。
今天,当我们这些普通百姓为生计而烦恼,忧虑着未来的房贷、学费和生活费时,某些领导干部却站出来诉苦,称自己错过了孩子的重要时刻。这样的情形,正如当代版的“何不食肉糜”。当我连饭都吃不上时,你却责备我为何不去吃燕窝,这种现实的脱节,令人心寒。
通过这样的历史与现实对照,我们看到的并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故事,而是深刻揭示了某些政治人物与普通人民之间不可逾越的鸿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