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前,诺贝尔奖得主、英国著名哲学家伯特兰·罗素应梁启超之邀访华,在中国逗留了九个月。这段深入中国知识分子圈子的经历,让他在一次公开演讲中,对汉字提出了三点评价,引发了当时学术界的激烈争论。 有人认为他的评价毫无意义,认为五千年传承下来的汉字无需一个外国人指点;也有人赞同他的观点,认为汉字确有改进空间。罗素的批评究竟是否合理?让我们逐一分析。
罗素的第三个批评是:汉字难以吸收外来词。 然而,纵观历史,这一观点站不住脚。早在唐朝,长安作为国际化大都市,与波斯、印度、阿拉伯等地的文化交流频繁,丝绸之路带来的不仅是商品,更有许多新的概念和词汇。 “葡萄”、“狮子”、“胡萝卜”等词,都是源自西域,却已完美融入汉语。近代以来,随着国际化的发展,“咖啡”、“巧克力”、“沙发”、“汉堡”、“摩托车”等大量西方词汇,也被巧妙地音译或意译,并毫无违和感地融入日常生活中。“APP”被译为“应用”,“Wi-Fi”被译为“无线网”,这些意译不仅准确传达了词义,更体现了汉语的灵活性和表现力。 因此,罗素关于汉字难以吸收外来词的担忧,在他那个时代或许有所依据,但如今已不复存在。 汉字不仅适应了时代发展,甚至展现出强大的包容性和适应性。
第二个批评是:汉字难以排序。 这在当时确实是一个难题。英文拥有A到Z的天然排序机制,阿拉伯数字也有0到9的顺序,而汉字则缺乏这种内在的排序逻辑。 这导致了排版印刷的低效率和高出错率。 查阅字典也变得异常困难,一个小学生查一个字可能需要耗费半小时。 然而,上世纪五十年代,汉语拼音系统的诞生,彻底改变了这一局面。 汉语拼音并非要取代汉字,而是为汉字提供了一种排序机制,利用拉丁字母标注汉字的读音。 它首先在教育领域展现了巨大的价值,显著提高了识字效率。 更重要的是,拼音输入法的出现,开启了信息化和电子化时代的大门,使得如今的文字输入、信息分类、通讯录查找等都变得高效便捷。 因此,罗素关于汉字排序困难的批评,也并非毫无道理,但拼音系统的出现,有效解决了这一问题。
第一个批评是:汉字过于复杂。 罗素的这一批评,在当时繁体字盛行的时代,尤其具有说服力。 一篇简单的文章,往往需要写上数百个笔画,如同绘画一般。 一些字,如“鬱”、“龘”,笔画繁多,书写难度极高,即使对于识字者而言也是不小的挑战,更不用说识字率的提升了。 新中国成立后,大规模的扫盲运动启动,繁体字的复杂性成为一大障碍。 由此,简体字改革应运而生,1956年第一批简体字公布,极大地提高了识字效率,推动了扫盲工作的进展。 当然,简体字改革也存在争议,有人认为其导致了文化流失。 然而,从目前大陆地区基本使用简体字,以及识字率的大幅提升来看,简体字改革是当时一个非常合理的选择,至少在提升国民文化素养方面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总而言之,尽管罗素对汉字的评价在当时引发了争议,但他的观点也促使了汉字改革和发展。 从长远来看,汉字在不断适应时代变革的过程中,展现出其顽强的生命力和强大的包容性,并将在未来继续传承和发展,书写着中华文化的辉煌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