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构杀岳飞的三大原因,岳飞触犯了哪些禁忌?
岳飞,作为南宋的中兴四大名将之一,凭借卓越的军事才能为国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他的结局却令人惋惜。岳飞虽然在战场上取得了辉煌的胜利,却最终未能保全自身,甚至被赵构亲手处决。那么,岳飞为何会在全盛时期遭遇此命运?究其原因,不仅仅是为了讨好金人,岳飞触犯了赵构的多个禁忌,才导致了致命的杀机。
最初,赵构下令让岳飞节制淮西军北伐,表面上看是升职,但实际上,这是赵构的一项计谋。通过这样的“升迁”名义,他希望一步步削弱岳飞的兵权。赵匡胤当年曾实施过著名的“杯酒释兵权”策略,南宋政权继承了这一警觉,特别是在岳飞等武将兵权庞大的情况下,赵构更为小心。岳飞等人虽然在战火中崭露头角,但他们强大的私人武力和庞大的军队,使得当时的朝廷对这些武将心生忌惮。岳飞的岳家军和韩世忠的韩家军,都是不容忽视的私军。
尽管如此,岳飞依然是忠诚的代表,在此背景下,他对赵构提出了一个建议——让赵构立皇储。这一举动,表面上看是为国家着想,实则引发了赵构的深深忌惮。赵构在那时年仅三十,而岳飞的提议不仅无意中揭露了赵构的生理困境——因在扬州战败时受到惊吓导致性功能障碍——更触及了朝廷对武将干政的敏感神经。岳飞虽是出于忠诚,但这一建议,无疑给了赵构一个“不容忍”的理由。
从宋朝的祖宗家法来看,武将干政本身就是大忌。岳飞的行为无疑挑战了赵构的权威。赵构的杀机,在绍兴七年(1137年)已经初现端倪。此时,岳飞虽然是忠诚的国士,但他却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已引发赵构的杀心。
此后,岳飞不仅在战场上取得了一系列的胜利,还带领南宋军队对金朝实施了一次有力反击。特别是在绍兴九年,岳飞围攻开封并大败完颜宗弼,取得了郾城大捷,这一胜利让南宋军队重燃了收复中原的希望。然而,赵构却在此时下达了十二道金牌,迫使岳飞班师回朝。有人会问,赵构这么做究竟是为什么?难道他不希望收复中原吗?
其实,这背后有着赵构对金人妥协的深层次原因。击退金朝的代价巨大,而赵构本身对金人有着深深的恐惧心理。金朝完颜宗弼曾明确表示,如果南宋愿意杀害岳飞,金朝愿意谈和。岳飞的存在,成为金朝的一大心腹大患。岳飞打击了金军的士气,屡次让金朝吃尽苦头,损失惨重。因此,赵构为求和谈,最终决定牺牲岳飞。
到了绍兴十一年,赵构通过“明升暗降”的手段,剥夺了岳飞、张俊、韩世忠等三位大将的兵权,将他们调至枢密院担任枢密使。同年十月,岳飞因涉嫌谋反被捕,经过严刑拷打后,于十一月被赵构亲自下令赐死毒酒。值得注意的是,绍兴和议是在岳飞死前仅一个月签署的,这意味着,即便岳飞没有死,金朝也会答应与南宋和谈。毕竟,金朝再强大,也难以突破南宋的防线,南宋有足够的实力守住自己的国土。
赵构杀岳飞的原因并不仅仅是为了讨好金人。更深层的原因在于,他被岳飞的忠诚和勇气所威胁,并且岳飞触犯了赵构的几个禁忌。赵构的真正动机,很大程度上是泄愤和惩戒。岳飞之死,不仅仅是对金朝的妥协,更是赵构对武将权力的一次极端打压。在赵构的心中,岳飞和其他武将的强大兵权,是对他皇权的威胁。
从另一方面看,秦桧在其中的作用也不容忽视。秦桧虽然心狠手辣,但他却在赵构眼中是一个值得信赖的帮手,能有效地帮赵构处理与金朝的和议问题,以及对武将兵权的削弱。在这一过程中,秦桧不仅成为赵构削弱武将权力的“工具”,也最终通过金朝的干预保住了丞相的职务,这让他在赵构身边稳稳地做了25年的丞相。
回到岳飞身上,他的忠诚、直率和一心为国,虽然赢得了民心,却在朝廷内部引发了极大的风险。岳飞缺乏朝堂的机警和自我保护意识,过于耿直地表达自己对国家未来的关心,却也因此与赵构的利益产生了冲突。岳飞若身处开明的君主之下,或许能成就一番伟业,善终收场。但赵构不是那样的帝王,功高震主、拥兵自重,在封建王朝中始终是大忌。
“伴君如伴虎”,在古代王朝中,许多有才能的武将最终都因为“过于突出”而遭遇不测。纵使岳飞忠诚勇敢、满腔热血,他的结局也让人惋惜。至于赵构和秦桧,他们的名字将永远与背叛和权谋联系在一起,成为历史的污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