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曹刿论战几乎人尽皆知,那曹刿最终结局如何?历史老师都无法细说
创始人
2025-09-20 04:01:19
0

《左传》是一本编年体的历史典籍,详细记录了从鲁隐公元年到鲁哀公二十七年这段时间,共计255年间周朝以及各个诸侯国的重要历史事件。这部作品与《公羊传》和《谷梁传》一起,被称为“春秋三传”,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极其重要。它不仅在历史学上占有一席之地,还成为儒家经典之一,是历代学者研习史学时必读的经典著作。

正是由于《左传》在中国历史中的重要性,现代语文课本无法忽视它的存在,许多文言文篇章均出自《左传》。其中,《曹刿论战》一篇,至今仍深刻影响着我们,成为众多人心中难以忘怀的经典之作。

或许有些人对《曹刿论战》不再感到陌生,但其中的一句名言却无人不晓: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曹刿虽然在历史上并不是一位显赫的名字,但凭借这句智慧的话,他确立了自己的军事家地位。在那个礼崩乐坏、战乱不断的时代,他能在战争中强调智谋的作用,这本身就是值得肯定的。

既然曹刿谈论战争,必然与某场战役息息相关,而他所面对的正是齐国与鲁国之间的战争。当时,鲁国国力薄弱,齐国则强盛无比。令人惊讶的是,战争的结果竟然是鲁国击败了齐国,而曹刿作为鲁国阵营中的一员,显然是这场胜利的关键人物。

按照常理,作为一场战争中的关键人物,曹刿应该在那个诸侯纷争、各国间关系复杂的时代,拥有显赫的地位。但让人疑惑的是,翻阅史籍,关于曹刿的记载却极为稀少,连《史记》这部宏伟的史书中,也没有任何关于他的详细记载。

既然如此奇特,历史学家们便开始思索曹刿的结局究竟如何。对于这个问题,即便是资深的历史老师也难以详尽回答,历史的云雾中,我们只能尽力从蛛丝马迹中勾画出曹刿的真实面貌。

曹刿在历史书中出现得十分突兀,消失得也同样迅速,好似从石缝中突然跳出,闪耀一下便无影无踪。虽然历史的迷雾笼罩着他,但总有些微弱的光线从中透过,照亮了他的部分足迹。

在春秋时期,许多国人以国为姓,根据这一线索,我们可以推测曹刿应该是曹国名门望族的后裔。因此,史书中通常将他与周文王的后嗣——曹叔振铎相联系。曹国在后来的历史中被宋国所灭,曹刿因此避难至鲁国,最终成为鲁国人。

但令人困惑的是,曹刿明明是名门之后,且经历了许多历史事件,按理说他应该在《史记》中占有一席之地,但《史记》却没有他的任何记载。有学者推测,《史记》中提到的“曹沫”与曹刿有某种相似之处,但深入研究两人的生平事迹后会发现,他们之间有着明显的差异。曹沫以力大勇猛著称,是刺客类型的人物;而曹刿显然更注重智慧和谋略,他是一个精明的军事指挥官。因此,将这两个人混为一谈,并无确凿的证据。

既然连历史学者都无法明确,或许我们也无需过于纠结,继续关注曹刿人生中的重大事件。

曹刿第一次出现在历史中的关键时刻,便是齐鲁之间那场著名的长勺之战。当时,齐国处于齐桓公的统治下,国力强盛;而鲁国则在鲁庄公领导下,处于较为弱势的状态。在长时间的战争中,鲁国屡次败北,民众疾苦。齐桓公作为春秋时期的霸主,脾气暴躁,每当自己受到挫折时,便会将怒气发泄到鲁国身上。几番战争后,齐桓公愈加自信,觉得鲁国已经无力抵抗,便心生灭鲁之意。在管仲反对的情况下,他依然大举出兵,欲一举消灭鲁国。

这一消息传到鲁国时,举国震动。在这危急时刻,曹刿出现在鲁国朝堂,提出要全力抵抗齐国的建议,并愿意随鲁庄公亲征。曹刿的请战激励了鲁庄公,他决定不再轻易投降,而是拼尽全力一战,或许能够实现逆袭。于是,鲁庄公带领曹刿及全军出征,与齐国军队在长勺交战。

按照当时的战争规矩,双方打响之前需列阵并击鼓,鼓声一响,双方便会展开冲锋。尽管这似乎显得毫无技巧,但它却是“周礼”下的战争常态。战鼓一响,鲁庄公便急切准备进攻,然而曹刿却拦住了他,劝他耐心等待。齐军看到鲁军迟迟未动,再次击鼓以示挑衅。鲁庄公再度准备进攻,但曹刿再次劝他稍作等待。当齐军第三次击鼓后,他们自信鲁国不会再出战,便松懈下来。此时,曹刿指挥鲁庄公果断出击,结果齐军大败,鲁国实现了一场惊天逆转。

至于这场胜利的原因,曹刿总结道: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在那个战阵规则死板的年代,曹刿能敏锐地看到兵力的微妙变化,这显示了他卓越的军事才能。也许,连后来的兵法大家孙武,都得向他学习一二。

然而,鲁国获得胜利后,曹刿并未在朝堂上获得更高的荣誉。常理来说,胜利的关键人物应当成为朝廷的风云人物,但令人惊讶的是,曹刿并未继续领导鲁国的军事行动。即使齐国多次出兵,鲁国亦未见到曹刿再次出战。

其实,曹刿并未早逝,13年后他再度出现在史书中。这次,他的身影出现在鲁庄公准备前往齐国祭祀社神时。曹刿对此提出了劝谏,认为这是违背周礼的行为,可能会让鲁国被外界笑话。然而,鲁庄公并未听从,仍坚持前往齐国。这件事后,曹刿再次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再无音讯。

从这次事件中,我们至少可以得出两点:

其一,曹刿自论战后一直在鲁国朝堂任职,否则他无法有机会向鲁庄公进谏;

其二,曹刿的思想发生了变化。在长勺之战时,他注重智慧和兵力运用,打破常规,而在后来的劝谏中,他却选择坚持传统的周礼观念,变得保守而守旧。

至于曹刿的最终结局,史书没有详细记载,但我们可以推测,曹刿的劝谏定然让鲁庄公感到不快。此时,齐国与鲁国关系缓和,长勺之战的荣耀始终令齐国难以释怀。曹刿作为曾经的战功英雄,必然被鲁庄公冷落。最终,曹刿可能被逐出朝堂,余生在冷落中度过,直到死神的降临。

参考文献:《左传》、《国语》等。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近... 人类的历史,几乎可以说是一部充满战争的史诗。每一次的战争,都会带来被敌人攻占国内、甚至首都的风险。在...
原创 走... 文 | 清墨史纪 编辑 | 清墨史纪 自古以来,新疆一直是中国领土的重要部分,其独特的地理位置...
原创 至... 截至目前,全球还有8个国家与美国尚未建立正式外交关系,这些国家分别是哪些呢? 一、朝鲜 朝鲜与美国之...
“金面撞脸”:跨越山海的中希文... 新华社成都7月8日电(记者王灏、童芳)在三星堆博物馆的展柜中,两副来自不同文明的黄金面具正进行着一场...
原创 如... 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门阀可谓权倾一时,握紧了国家的命脉;进入唐朝后,名门望族的光辉照耀了整个天下。那...
跟着少年团一起“涨”知识,《少... 你是否只知“周公、帝尧、大禹”的历史名迹,而不知其为何于嵩阳书院道统祠内被列像纪念?你是否只知司马光...
原创 泰... 说实话,最近这泰王真的有点被累傻了,糟心事是一出接着一出! 好不容易找到了一个能干事,肯听话的总理佩...
原创 蜀... 三国时期,蜀汉的灭亡无疑是一段令人唏嘘的历史。咱们今天就来唠唠,蜀汉灭亡时到底有多惨烈?看看刘禅的 ...
原创 我... 东汉末年,诸葛亮尚在草庐之中,却仅凭一席话便为当时漂泊无依的刘备指明了未来的战略方向,这就是历史上著...
原创 南... 1279 年的崖山,十万军民投海的悲怆,让南宋的历史永远定格在血色的黄昏里。 有一位文人颤抖着双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