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之战爆发的前夕,曹操凭借刚刚获得的荆州,陶醉于胜利的喜悦之中,并自信满满地给东吴的孙权写了一封信。信中,曹操提到他接到朝廷命令,进军南方讨伐不臣服之人,而刘琮已经在压力下投降。曹操宣称自己如今拥有八十万水军,并将在不久的将来与孙权会面。
东吴收到信后,立刻召集了朝中重臣一起审议。所有人看到信后都大为震惊,心中充满了恐惧。东吴内部关于是否向曹操投降的讨论也很快展开。支持投降的意见占了压倒性优势,其中张昭成为了投降派的代表人物。唯一支持坚决抗争的两人是周瑜与鲁肃,他们的声音在朝堂上显得相当微弱。
张昭提出了一番投降的理由。他分析说,曹操如猛虎豺狼,借天子的名义征讨四方,一切行动都以朝廷的权威为后盾。若东吴此时与曹操对抗,无疑显得名不正言不顺。再者,东吴的抗敌依赖的是长江这一天险,但曹操已经占据了荆州,掌握了刘表所培育的水军力量和大量战船,他的军队能够水陆并进,这样一来,长江的天险也已不再完全属于东吴,而是曹操与东吴共同拥有。因此,投降已经成了一个无可避免的选择。
张昭的投降有两个主要原因:其一,抗拒曹操的名分并不正当;其二,曹操所掌握的水军及战略使得长江天险对东吴不再构成独立的防线。东汉末年的天下依然名义上属于汉朝,虽然曹操控制了朝廷,但名义上与朝廷作战的任何行动,都等同于与东汉作对。曹操作为代表朝廷的力量,其军队便是政府军,东吴若与之对抗,实质上就是反叛朝廷,处于非常不利的道义位置。
除了名分上的劣势,东吴与曹操的实力对比也并不在一个层级。曹操控制了中原及江南的荆州,拥有强大的兵力,且势力范围涵盖了整个北方和中部。而孙权手中的江东地区不过是扬州七郡,单论人口、城池、经济及军事力量,孙权与曹操相差甚远,甚至不足曹操的五分之一。张昭的投降,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代表了当时大多数人的理智选择——名不正、兵不敌,抵抗只会导致两败俱伤,最终毫无胜算。
但张昭并非畏惧死亡,亦不是一味贪图荣华富贵。作为孙策的托孤大臣,他既有威望又具能力,是东吴政权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他敢于直言进谏,敢于批评孙权的错误,是一位极为理智且有担当的政治家。张昭的投降,实际上是他在权衡形势后得出的最理智且具有现实意义的选择。
那么,孙权为何坚持反对投降?一方面是因为他年轻且心怀雄心,另一方面则是因为鲁肃对他的影响。公元200年,19岁的孙权在父亲孙策去世后接管了江东。内有叛乱,外有强敌,孙权面对的局势异常复杂。然而,鲁肃的出现让孙权逐渐树立了更宏大的野心。在鲁肃的鼓动下,孙权心中埋下了统一天下的梦想。鲁肃提出的战略中,孙权被建议先消灭刘表,完全控制长江南岸,再以此为基础逐步争霸天下,甚至称帝建立自己的大业。
虽然孙权表面上拒绝了这一提议,但鲁肃的建议无疑加深了孙权心中的野心。到了孙权28岁时,这种野心已经不再局限于理论,而是逐渐付诸实践,尤其是在赤壁之战前,孙权的战略眼光逐步显现,他的野心也愈加明确。对于他来说,投降曹操不仅是违背自己理想的选择,也会放弃掉成为一代帝王的机会。
孙权的军事能力并不突出,但在政治上极为老练,身边的谋士和将领如周瑜、鲁肃更是为他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周瑜的战略眼光,尤其让孙权信心倍增。周瑜指出,曹操的水军并非无懈可击,曹操虽有强大的兵力,但并不擅长水战,且即使曹操号称有八十万大军,实际的兵力也不过十五六万。此外,曹操虽然占据了中原,但仍面临如马超、韩遂等北方敌人的威胁。
另外,孙权心中并未完全放弃与刘备的关系。尽管刘备的力量在当时看来微不足道,但他凭借顽强的生命力和持之以恒的抵抗,始终没有屈服。刘备的精神激励了孙权,尤其是在刘备屡次败北却从未放弃的情况下,孙权认为自己不应轻易投降曹操。
诸葛亮与孙权的对话中,也揭示了刘备为何坚持不投降的真正原因。诸葛亮曾提到,刘备虽多次战败,但从未失去信念,始终坚守着自己的信誉和使命,这种坚持的精神让孙权深受触动。在他看来,即便刘备这样微弱的力量也从未屈服,自己作为江南的强大势力,又怎能选择向曹操投降?
因此,孙权的选择并非一时冲动,而是建立在对自己的实力、对未来目标的深思熟虑之上。即便支持投降的声音强烈,孙权依然坚持抵抗曹操,决心以赤壁之战为契机,展开一场关乎江东命运的决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