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这段历史文字非常丰富,下面我帮你逐段改写,保持原意的基础上增加一些细节,且总字数变化不大。
---
旧传中,德川家康的父亲松平广忠因无法抵御织田信秀的侵袭,只得以将嫡子竹千代(家康幼名)送往今川家做人质作为条件,请求来自骏河今川家的军事援助。可是在送往骏河途中,竹千代遭到三河国田原豪族户田康光的劫持,以百贯黄金高价卖给织田信秀。
然而,依据最新研究显示,当时户田家正被今川军包围,户田康光根本无力绑架竹千代。此外,越后国本成寺的僧人日觉在其书信中也记载了天文十六年(1547年),织田信秀攻占西三河,迫使松平广忠投降的事实。因此,实际上竹千代最初就是松平广忠亲自送至织田家做人质。
那么,松平广忠为何在向织田家投降后不久,又立刻转而投靠今川家呢?这背后实则是松平家内部权力斗争的反映。松平家投降织田家的决策,是由广忠的叔父松平信孝主导。广忠与这位叔父在家族权力上存在诸多矛盾,导致他对投降结果极为不满。次年三月,织田军与今川军在三河国小豆坂激战,最终以今川家的大胜告终。尽管史料未明确松平家在战中参战,但战后半年,广忠就联合今川军在三河筒针与织田信秀及其叔父松平信孝交战。显然,今川军在小豆坂胜利激励了广忠迅速调整外交方针,背弃叔父,转而投靠今川家。为了巩固自己在松平家内的地位,即便牺牲儿子竹千代,广忠也在所不惜。
天文十八年(1549年),今川军攻克三河安城城,俘获城将织田信广。随后,今川家以织田信广做人质,将原本被织田家扣押的竹千代交换回来。竹千代离开尾张国后,立刻被送往骏河国府中地区居住。旧传中,年幼的竹千代在骏河生活艰苦,备受欺凌,处境极其困顿。
实际上,竹千代在骏河的生活完全不同,待遇极高。今川家视三河国为近年新夺得的领土,特别是西三河地区,系从织田信秀手中硬夺,因此如何稳固控制该地成了头等大事。竹千代作为西三河前主人松平清康的孙子,自然成为今川家西三河代官的最佳人选。因此,他并未像其他国众人质般被安置于东三河吉田城,而是被今川家单独接至骏府居住。这不仅彰显了竹千代的特殊身份,也有效保护了他远离前线,避免被敌军俘获。
抵达骏府后,今川义元安排其师太原雪斋亲自指导竹千代学业与礼仪。待竹千代成年元服时,今川义元更是赐予他名字中的“元”字,并赠送一套精美铠甲。为其加冠的是今川家御一家关口氏纯,成为竹千代的“乌帽子亲”,相当于今川家干爹的身份。随后,竹千代还迎娶了关口氏家族出身的女子为妻。元服后,竹千代不仅是“三河松平家”的主要继承者,还享有今川家“准一门”的殊荣。
永禄三年(1560年)五月,今川义元率军攻入尾张国,松平元康(家康)作为先锋,负责将粮食送进被织田军围困的大高城。然而,今川义元与众重臣在桶狭间遭织田信长军队伏击阵亡,导致今川军惨败。
桶狭间战败后,守城的今川家重臣山田景隆战死,松平元康遂进驻已成空城的冈崎城。旧说认为,元康入城后便萌生独立野心,密谋与织田信长勾结,图谋驱逐今川势力。
但近年研究揭示,元康入驻冈崎城后,今川家即认可其城主身份,并将元康正室筑山殿送回冈崎。今川义元体制因山田景隆战死瓦解,急需能人镇守西三河。在众多家臣中,作为“准一门众”的松平元康成为最适合的人选。
元康入城后,西三河诸国众纷纷归附,但单凭三河国人力难以抗衡织田军进攻。元康迫切需要今川军援兵稳住局势。可今川家支援有限,甚至在桶狭间败后,宁愿调兵关东支援北条家盟友,也不大举援助西三河。此举令西三河国众陷入存亡危机。正因如此,松平元康才最终选择背弃今川,与织田家和谈。
旧传中,家康于永禄五年(1562年)正月赴尾张清州城,与旧友织田信长缔结著名“清州同盟”。此盟为战国时期罕见的两家家督在未逝世前保持不破的持久盟约,故被后世广为传颂。
但近年来日本史学界普遍认为,家康虽幼时曾做织田家人质,却与织田信长并无交集。家康未曾居住信长所在城池,且因身份地位悬殊,二人几无见面机会,更无友谊可言。永禄五年时,家康正陷三河动乱,无暇顾及清州,因此“清州同盟”故事实为后人杜撰。
实际上,“清州同盟”非一蹴而就,而是经过长时间谈判逐渐形成。双方最初仅达成和谈,历经数年交涉,最终以信康与德姬婚约为标志,才正式确立同盟。战国时代同盟多由家臣间办理,家督本人未必亲自会面。譬如“甲相骏三国同盟”史实也并无三家家督会面情节。
现今流传德川家康三方原战败后,为警示后人,命画师绘制其败阵狼狈模样的故事。此画现藏于德川美术馆。
但史料无家康懊悔三方原败绩之记载,此画亦非战后所绘。该画原由纪伊德川家保存,名为《东照宫尊影》,与三方原无关。后纪伊德川家与尾张德川家联姻,画作作为陪嫁品转入尾张家。明治时代,因德川家画像众多,尾张家为区分,在画外盒贴上“家康公长筱战役小具足着用之像”副标题,遂与长筱战役牵连。
明治四十三年(1910年)四月,《国华》杂志收录文章称此画为德川家康“长筱败仗图”,据称由尾张德川家首代家督德川义直为铭记父亲战败苦况所绘。然长筱战实际是家康一方胜利,记者或因史识有限误传。
昭和十一年(1936年)一月,德川美术馆第三回展览会期间,《新爱知新闻》《大阪每日新闻》报道此画为江户初期名画师狩野探幽所绘,描绘三方原战败后家康狼狈模样。报道称为尾张德川家家祖义直命令狩野探幽绘制以纪念父亲创业艰辛。
一月十四日,《新爱知新闻》座谈会报道中,时任尾张德川家家主德川义亲介绍该画为家康三方原败阵后所绘,以警示后代。名古屋市史主编堀田璋左右亦补充称画作确为家康命狩野探幽绘制,从此画与三方原战败紧密关联。
实则,此画时代背景尚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