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西安事变张学良送老蒋回京,太过幼稚?毛主席:不去无法和平解决
创始人
2025-09-20 02:01:35
0

西安事变,这事儿在咱们中国近代史上可不是小打小闹。1936年,张学良和杨虎城搞了个大动作,把蒋介石给扣了,想逼他停内战、一块儿抗日。这事儿最后咋解决的呢?张学良亲自把蒋介石送回了南京。有人说这招太幼稚,太天真,可毛主席却说,不去的话,这事儿没法和平收场。

要说西安事变,得先看看那时候中国啥情况。1936年,离抗战全面爆发还有不到一年,日本鬼子已经占了东三省,华北也岌岌可危,老百姓苦不堪言。可蒋介石呢?一门心思搞“攘外必先安内”,非要把共产党收拾干净再说。

张学良和杨虎城这俩东北军、西北军的头儿,看不下去了。他们手下的兵天天嚷着要打日本,结果却被逼着打内战,心里憋屈得不行。

张学良这人,年轻气盛,脾气火爆,外号“少帅”。他丢了东北,心里一直憋着口气,想找机会翻盘。杨虎城呢,西北的地头蛇,也是个硬汉子,早就对蒋介石的做法不爽。俩人一拍即合,决定干一票大的。

1936年12月12日,蒋介石跑到西安督战,张学良和杨虎城瞅准机会,直接发动兵谏,把老蒋给扣了。这就是西安事变的开场。

事变一出,全国炸了锅。南京那边急得跳脚,想发兵救人,可又怕把蒋介石逼急了撕票。共产党这边呢,态度很关键。当时毛主席和中共高层在陕北,听说这事儿,第一反应不是趁机干掉蒋介石,而是觉得这可能是把全国拧成一股绳抗日的机会。于是派周恩来带队,赶紧去西安谈判。

经过十几天扯皮,蒋介石终于松口,答应了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等条件。12月25日,张学良亲自陪着蒋介石坐飞机回了南京,西安事变就这么和平收场了。可这事儿还没完,张学良一落地就被蒋介石扣了,软禁了一辈子。这结局,让人忍不住想问:少帅这步棋,到底是咋回事?

张学良为啥要把蒋介石送回去?这事儿乍一看,确实有点让人摸不着头脑。毕竟好不容易把人扣了,逼着签了条件,直接放回去不怕老蒋翻脸不认账?有人就说,张学良太天真,太幼稚,政治手腕不够硬,咋能这么轻易相信蒋介石呢?

其实,张学良这人没那么傻。他送蒋介石回去,不是脑子一热,而是有自己的想法。首先,他想用行动证明自己的诚意。扣蒋介石是为了抗日,不是要搞内乱,更不是要取而代之。亲自送回去,就是告诉蒋介石和全国:我张学良没私心,就是想让大家一块儿打日本。这种姿态,既是给老蒋台阶下,也是给南京政府和老百姓一个交代。

再者,张学良觉得,蒋介石毕竟是国民政府的头儿,扣着他不放,南京那边肯定不干,内战说不定越打越大。到时候日本坐收渔利,抗日大计全泡汤。他想着,只要蒋介石点了头,全国就能拧成一股绳,抗日的局面就能打开。所以他赌了一把,赌老蒋会守信用,赌和平能换来更大的局面。

可这赌注下得有多大啊?蒋介石啥人咱不清楚吗?这老兄出了名的翻脸不认人。张学良自己也知道这点,但他还是去了。有人说他幼稚,觉得他太相信蒋介石的口头承诺,太没政治斗争的经验。可换个角度看,这不也是没办法的办法吗?

不送回去,咋办?杀了蒋介石?那全国得乱成啥样,共产党和国民党还不得彻底撕破脸?扣着不放?南京的兵马早晚打过来,张学良和杨虎城那点家底儿能撑多久?

所以说,张学良这步棋,看似简单,背后其实是深思熟虑后的无奈之举。他不是不知道风险,而是觉得为了抗日大局,只能硬着头皮试一把。可惜,他低估了蒋介石的狡猾,也高估了自己的筹码。

结果大家都看到了,蒋介石一回南京,立马翻脸,把张学良扣了。条件是答应了,可执行起来拖拖拉拉,直到卢沟桥事变爆发,才算真正开始联共抗日。张学良呢?从此没了自由,成了蒋介石手里的“人质”。这结局,确实让人觉得有点窝囊。

可要说张学良这事儿干得毫无意义,也不公平。毕竟西安事变逼着蒋介石表了态,为后来的国共合作开了个头,这功劳不能抹杀。

毛主席对张学良送蒋介石回去这事儿,态度很明确:不去不行,不去就没法和平解决。他这话啥意思?咱们得从中共的立场和当时的大局来琢磨。

西安事变一爆发,中共内部其实也有分歧。有人觉得,蒋介石这家伙老跟共产党作对,干脆趁机干掉他得了。可毛主席和周恩来看得更远。他们觉得,杀了蒋介石,国民党肯定群龙无首,内战打得更凶,日本趁乱捡便宜,中国就彻底完了。相反,如果能把蒋介石“争取”过来,国共联手,抗日的胜算就大多了。

所以,中共从一开始就主张和平解决。周恩来去了西安,不光是劝张学良放人,还得稳住蒋介石,让他觉得活着回去比硬抗划算。毛主席后来评价说,张学良不去南京,蒋介石没法安全回去,这事儿就没法和平收场。换句话说,张学良这趟“送货上门”,是和平解决的关键一环。

毛主席为啥强调张学良得亲自去?这儿有个细节。张学良是事变的发起人,他不去,蒋介石回了南京也未必服气,可能会觉得这是被人逼着签的“城下之盟”,回头照样不认账。张学良亲自送过去,既是给蒋介石面子,也是用自己的命做担保,逼蒋介石兑现承诺。这招虽然冒险,但确实让蒋介石没法当场翻脸,也给国共合作留了余地。

毛主席对张学良这举动是肯定的。他后来多次提到,西安事变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搭了桥,张学良和杨虎城功不可没。尤其是张学良送蒋介石回去,虽然代价惨重,但客观上推动了历史车轮往前走。要不然,国共还在内耗,日本早就打到黄河边了。

西安事变过去这么多年,历史学家和老百姓对张学良这步棋的看法,一直没统一过。有人夸他,有人骂他,争议大了去了。

有些历史学家觉得,张学良送蒋介石回去,是政治上的失误。他太相信蒋介石的人品,没留后手,结果把自己搭进去了。他们认为,如果张学良能多要点保障,比如让南京派个大员来接人,或者留个书面协议啥的,也不至于这么惨。

可也有人反驳,说张学良没啥选择。当时的环境下,他不送人,局面只会更糟。和平解决是唯一的出路,而张学良的牺牲,某种程度上是给全国做了个榜样,证明了抗日的决心。这些学者觉得,少帅这事儿干得有魄力、有担当,不能简单用“幼稚”俩字概括。

老百姓聊起这事儿,更多是从感情出发。有人觉得张学良太傻,咋能这么轻易相信老蒋呢?扣都扣了,干嘛不硬气到底?还有人替他鸣不平,说他是为了国家大事才赌上自己,结果却被蒋介石坑了,太不值当。西安本地人提起这事儿,还挺骄傲的,觉得少帅和杨虎城给陕西争了光。

网上也有不少讨论。知乎上有人问:“张学良为啥送蒋介石回去?”底下回答五花八门,有人说他是为了诚意,有人说他太天真,还有人说他是被逼无奈。总之,这事儿没个定论,大家各有各的理。

张学良送蒋介石回南京,到底幼稚不幼稚?毛主席说不去没法和平解决,这话又咋理解?咱得从当时的历史条件和大局出发,不能光看结果骂人傻。

张学良这步棋,确实有天真的一面。他低估了蒋介石的狡猾,高估了自己的影响力,结果把自己搭进去,东北军也散了架。可换个角度看,他这举动也不是毫无意义。西安事变逼着蒋介石停了内战,为国共合作开了路,客观上加速了抗日统一战线的形成。这功劳,是跑不掉的。

毛主席的评价,则是大局观的体现。他看重的是和平解决带来的战略意义,而不是张学良个人的得失。在他眼里,张学良不去南京,这事儿就没法收场,抗日的希望也得推迟。少帅的牺牲,某种程度上是为全国人民趟了条路。

所以说,这事儿值不值,得看你咋看。如果光看张学良个人的下场,那肯定不值,窝囊得很。可如果看整个抗战大局,那这步棋就不只是幼稚,而是带着点悲壮的味道。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清... 清朝为何向日本购买铜资源? 在研究清朝历史时,我们常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清政府在许多情况下,...
原创 西... 西汉时期,有三大家族曾经权势显赫,分别是吕氏家族、魏霍家族以及元成王家。吕氏和魏霍家族实力强大,但与...
原创 六... 在战火纷飞的战国末期,华夏大地上演了一场波澜壮阔的争霸剧。七大强国你争我夺,六国联手,本应凭借人数和...
原创 秦... 大秦王朝的兴衰与三世之谜 大秦王朝自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大秦帝国以来,经历了从极盛到衰亡的短短二世...
原创 被... “妒贤长恶,如赵霈、胡世将、周秘、陈公辅之徒,陛下能去之乎?”这是宰相赵鼎的一句评论,让胡世将的政治...
原创 四... 开皇九年(589 年)正月,隋文帝杨坚在大兴宫接见陈朝降将。当他看到陈后主的玉如意时,突然将其摔得粉...
原创 距... 中国与韩国之间的恩怨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尤其是在近些年,韩国在文化、经济等方面的不断侵占,使得许多人...
“守住传承和保护的本真与初心” 7月5日,《求真·1937》——纪念佛光寺发现88周年主题展在佛光寺东大殿旁揭幕。展览围绕营造学社一...
原创 西... 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的爆发标志着中国历史上一段动荡的时期。为了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我党积...
珂玛科技获得发明专利授权:“陶... 证券之星消息,根据天眼查APP数据显示珂玛科技(301611)新获得一项发明专利授权,专利名为“陶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