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早年曾多次征召司马懿出仕,但司马懿最初却坚决推辞不接受。这其中的原因耐人寻味。根据司马懿的传记以及相关史料记载,年轻时的司马懿是一位忠心向汉室的有志青年,因而直接拒绝了曹操的征辟邀请。曹操洞察到了他的心思,便下令强行征召,并明确表示如果司马懿再拒绝,就要将他拘捕。无奈之下,司马懿才不得不应召入仕。令人感慨的是,几年后,这位曾被曹操强行招揽的年轻人,最终却篡夺了曹家的江山,这样的历史反转让人唏嘘不已。
许多研究这段历史的人既感到讽刺,又难以理解。曹操为何对年轻的司马懿如此重视,甚至亲自下令强行征召?更令人费解的是,曹操早年就看出司马懿眼中隐含的野心与警觉,为何不早早铲除,反而让他进入朝廷为官?这背后其实与司马懿的家族背景息息相关。
01
司马懿的家世背景
司马懿的祖先是秦末十八诸侯之一的司马卬,他曾随项羽率兵攻入函谷关,后来被项羽封为诸侯。刘邦崛起后,司马卬转而归附刘邦,却在彭城之战中阵亡。汉朝建立后,由于司马卬为刘邦战死,其后代获得汉朝的优待,得以在河南温县扎根繁衍。
经过两汉数百年沉淀,司马家成为当地显赫的望族。东汉中期,司马钧凭借卓越军功,官至征西将军。司马钧是司马懿的高祖父,因其影响,司马家数代人仕途平顺。司马懿的曾祖父司马量担任过豫章太守,祖父司马俊为颍川太守,父亲司马防更是担任京兆尹。
时间上看,司马防任职京城时,曹操刚开始仕途,任洛阳北部尉,两人或为直属上下级。司马防甚至曾举荐过曹操。天下大乱之后,曹操崛起成霸主,而司马防因长期辅佐汉献帝,随着汉朝衰亡,其势力逐渐减弱。曹操将汉献帝迎到许县后,司马家不得不顺从曹操的安排。由此可见,司马家在东汉氏族中颇具影响力,尤其在河内郡温县更是当地大族。早年司马家与曹操关系良好,若司马防能早些投奔曹操,或许能成为曹魏政权的元老。
02
司马懿为何最初拒绝应召?
公元201年,23岁的司马懿被州郡举荐为河内郡的上计掾。曹操获知后,意图将他招入自己麾下,或许是出于对司马防的知遇之恩,想以礼相待。
但从司马懿立场来看,当时接受召唤并非明智之举。官渡之战刚刚结束,袁绍虽然败退北方且体弱多病,但袁氏集团依然掌控四州,实力强大。曹操虽拥汉献帝,实则政局未稳。司马家处在袁曹两大势力夹缝中,若司马懿此刻应召,意味着司马家站队曹操。一旦袁绍反扑成功,司马家将遭受灭顶之灾。
此前董卓掌权时,司马家未能及时撤离长安,导致司马懿长兄司马朗不得不在董卓麾下任职,影响家族声誉。因此,司马家对政治形势异常谨慎。对于大世家来说,乱世中保持独立,暂不依附任何一方,待局势明朗后再做抉择,是较为明智的策略。官渡战后,司马懿及其兄司马朗均拒绝曹操的征辟,司马朗之后仅任县令,因病辞职。曹操虽知其心思,却因事务繁忙无暇深究。
03
司马懿最终入朝
到了208年赤壁之战前夕,曹操基本统一北方,司马家无法继续保持观望。为巩固北方统治,曹操要求各地豪门大族派人入朝效力,确保后方稳固。于是再次下令征召司马懿,任命他为文学院官员。此职位虽闲散,但象征司马懿已正式效忠曹操。司马朗也被召为丞相府主簿。
司马懿面对强制命令,只得赴任。入朝后,曹操察觉司马懿眼中带有“狼顾之相”,心生忌惮,原本不愿重用。但司马懿与曹丕关系密切,曹丕多次为其说情。加上司马懿表现忠诚,废寝忘食,曹操才逐渐放心。直到曹操去世,司马懿依然未被排挤。
曹丕继位后,因司马懿曾支持其登基,遂将其重用,开启了司马懿日后权倾朝野的生涯。如果曹操能预见未来,定会对当年强征司马懿而产生深深懊悔。
——
内容来源:妖火说历史视频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