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12月25日,戈尔巴乔夫在一次全国广播讲话中宣布辞去苏联总统职务。接下来的第二天,苏联最高苏维埃共和国院召开了历史性的最后一次会议,正式宣布苏联解体,并确定俄罗斯成为苏联的唯一继承国。
苏联解体后的各项资产,诸如海外财产、外汇储备、使领馆和外交机构等,都由新生的俄罗斯接管,当然,包括苏联所遗留的大量债务也一并承担了。
作为苏联解体的关键人物,戈尔巴乔夫一度被后人批评为解体苏联的“罪魁祸首”,许多人认为他完全没有尝试挽救苏联,反而在利用苏联解体为自己谋取最大的政治利益。他那种看似自私的行为,几乎成为了他无法摆脱的标签。
然而,在2016年的一次媒体采访中,戈尔巴乔夫做出了不同的表述,他直言自己当时面临着巨大的无奈与压力:“我们当时正走向内战,我辞职的目的,正是为了避免这种悲剧的发生。”那么,这句话是真诚的忏悔,还是他在为自己辩解?
回顾苏联历史,自成立之初,苏联内部就一直存在着深刻的隐患。不同民族、语言和文化背景的人们,虽在共产主义的旗帜下聚集在一起,但这一多元化的融合并非一开始就完全牢固。正如古人所言:“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如果你认为这只是事后诸葛亮,不妨看看今天的俄罗斯和乌克兰,它们曾是同一国家的组成部分,却在多年后爆发了激烈的冲突,形势复杂且难以收场。
信念的凝聚力,在有着强有力领导人的时代,往往能使一个国家保持相对的稳定,但苏联的社会主义道路却在斯大林统治末期出现了严重偏差。勃列日涅夫的十八年统治期间,苏联逐渐发展出一个特权阶层,这些人享受着国家权力和社会资源的巨大好处,而社会主义的理想早已被他们抛在了脑后。
勃列日涅夫为苏联的灭亡种下了祸根,而在戈尔巴乔夫上台时,苏联已是千疮百孔。虽然戈尔巴乔夫有意改革并尝试拯救国家,但改革的过程中却越来越动荡,最终让他意识到,自己似乎无力扭转这一局面。随着改革的持续,社会的不满情绪愈加加剧,戈尔巴乔夫在为改革忙碌的同时,也开始为自己寻求退路,因为叶利钦已经准备好进一步挑战他的权力。
当时,叶利钦巧妙地掌握了俄罗斯的军队及其控制的多数苏联军力,毕竟俄罗斯是苏联的主体部分,而叶利钦显然并不打算拯救苏联,他的目标是牢牢掌控俄罗斯。最直接的方法,就是促使苏联的解体。
然而,在苏联解体的关键时刻,并非所有国家都希望脱离苏联的怀抱。在解体前夕,来自中亚的五国代表甚至特地前往莫斯科,请求叶利钦出面挽救苏联,避免彻底崩溃。然而,叶利钦毫不犹豫地拒绝了这一请求,展现出他日益强烈的野心。
戈尔巴乔夫在权力斗争中显然已不再是叶利钦的对手。事实上,苏联未来的命运已经超出了戈尔巴乔夫的掌控。他所面临的另一个重大挑战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解体苏联的支持。戈尔巴乔夫在两难之间徘徊:是面对一场内战,还是接受苏联的解体?
在这种两难境地中,戈尔巴乔夫最终做出了辞职的决定。他意识到,自己如果继续执政,无法阻止这一历史进程的发生。对比其他历史上被推翻的领导人,戈尔巴乔夫能够优雅地选择提前退位,也算是给了自己一些保障,甚至从叶利钦手中争取到了未来生活的保障。
因此,戈尔巴乔夫在采访中提到的自己主动辞职避免内战的说法,并非完全不真实。他的辞职确实避免了内战,但这也揭示了他在此过程中低估了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即便他没有主动辞职,苏联解体的结局也未必能够改变。
从苏联历史的角度来看,苏联的社会主义性质早在赫鲁晓夫时期就发生了变质。随着经济的逐渐崩溃,苏联的上层官僚已经开始对社会主义理想失去信心,而更多的人渴望走向西方资本主义的道路。当一个体制无法带来民众的幸福时,这个体制必然会失去人民的支持与拥护。
最终,苏联在一夜之间不复存在,然而普通民众并没有感到过多的悲伤。相反,他们反而感到轻松,因为他们早就看厌了苏联上层特权阶级的腐化与丑陋。虽然这种结局令人惋惜,但我们只能感叹:历史总是这样无情地向前推进。
参考资料:《苏联史》、《戈尔巴乔夫传》等。
(图网,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