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日俄战争的结果,许多人未必会认真研究历史,却常常情绪化地给日本军国主义者低头,认为不论日本人的所作所为如何恶劣,至少他们把俄罗斯人赶出了中国东北。然而,他们并不知晓的是,尽管日俄战争在1905年结束,但到了十年后的1915年,俄罗斯沙皇的军队仍然比袁世凯的军队人数要多。如果不是沙俄帝国自我崩溃,奉系军阀也难以顺利进入哈尔滨等地。
尽管沙俄和日本在日俄战争中展开了残酷的战斗,双方却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割占中国的土地。它们都看中了满清的东北地区,那片广袤肥沃的土地,两国都渴望吞噬其中的一部分,但却不能一举击败对方,因此他们通过像分蛋糕一样的协议,达成了秘密的“合作”。在1907年和1910年,日本和沙俄分别签署了《日俄协定》和《日俄密约》,划分了东北的势力范围。根据协议,北满及其铁路,包括中东铁路,仍然由沙俄掌控,而日本则获得了南满及南满铁路的控制权,并且在俄军驻守外阿穆尔军区和中东铁路的驻军规模上也做出了强制规定。
依据日俄协议,沙俄在北满铁路沿线驻军人数达到4万8000人,而日本则对中东铁路的管理采取了“军事化”标准,每公里配置俄军15人。此外,沙俄还在中俄边界派驻了约2万5000人的边防军。这支边防军按规模分为三个混成旅,每个旅由两个步兵团、两个骑兵团和一个炮兵旅组成,兵力和火力配置堪比北洋六镇的力量。但北洋六镇中的第三镇被徐世昌调往东北,驻扎在奉天,只能在吉林地区维持一些地方治安,如果俄军突然进攻,像曹锟和吴佩孚这样的北洋军将处于极为不利的局面。
除了边防军,沙俄在东北的驻军还包括了专门的铁路卫队。这个卫队由6个步兵团组成,总兵力达到1万5千人,负责保护东北地区的重要铁路线路,像长春、哈尔滨、满洲里等地的车站都有俄军的驻守。沙俄的骑兵也在这些地区巡逻,确保铁路运输的安全。更为有趣的是,沙俄并不直接管理铁路的日常治安工作,而是另外调派了3000多名铁路警察来完成这个任务。这些铁路警察使得北洋六镇以及张作霖的军队只能乖乖接受他们的管理。
在辛亥革命爆发前后,沙俄的驻军进一步增强,直到一战爆发前,沙俄在东北的兵力已经达到7万人,而仅在哈尔滨就有3万俄军。与此同时,袁世凯的部队力量远远逊色于此。1915年,奉天的中国军队主力大约是第20师、第27师和第28师,其中第27师由张作霖的势力起家,但总兵力仅为8600人,第28师则只有7500人,且这一师后来并入了张作霖的部队。唯一能够和俄军相抗衡的就是第20师——即清朝新军的第20镇,它是民国初期在奉天最具战斗力的部队。然而,袁世凯将这支部队调往关内,参与了护国战争,导致东北地区的军事力量严重不足。
此外,东北的其他军队力量也并不强大。吉林省驻军仅有第23师和吉林混成旅,总兵力为15400人;黑龙江省的中国军队则是第一师和骑兵第四旅,总兵力1万4000人。整体来看,1915年左右,东北三省的中国军队总数为6万7千7百人,这一数量甚至低于沙俄的驻军。
沙俄在哈尔滨等地的军事力量除了拥有庞大的步兵之外,还集中了一大批重炮,并在多个战略要地修建了坚固的炮台。尽管北洋军在山海关一战中获得了胜利,但俄军的炮兵和骑兵的战斗力要远远强于北洋军,而且沙俄的军事物资,尤其是炮弹数量,是北洋军无法比拟的。然而随着一战的爆发和俄国国内的动荡,沙俄派驻在中国的边防军渐渐撤回。到了1917年,尼古拉二世在俄国革命中下台,原本驻扎在东北的俄军要么解散,要么参加了国内的内战。至此,沙俄在东北的军事存在基本消失,北满铁路的俄军也仅剩下约2900人。北洋军趁机收回了部分控制权,沙俄的势力在东北彻底退场,而一战和俄国革命的后果对中国东北的局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