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8年11月14日,光绪皇帝在长时间被慈禧囚禁的情况下,最终死于瀛台涵元殿。仅仅一天后,慈禧也在皇宫的仪鸾殿病逝。这种时间上的巧合,引发了众多猜测。光绪帝虽然体弱多病,但也不到突然暴亡的程度,加上他与慈禧的去世仅间隔一天,这件事的离奇性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即使是几十年后的今天,关于光绪皇帝之死的真相仍然是一个谜。
直到2008年,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光绪帝死因的真相才终于浮出水面。2003年,中央电视台为了制作清史纪录片,拍摄团队来到清西陵进行取材拍摄,意外获得了一项能够解开光绪死亡之谜的重要线索。由于光绪和隆裕皇后的墓地曾在民国时期被盗掘,遗骸被翻得乱七八糟,解放后,工作人员重新对这些墓地进行了整理并重新封闭。然而,在重新封闭之前,部分遗骨、衣物等遗物被保留下来。于是有人建议,将这些遗物进行科学检测,以求揭开光绪之死的真相。
不久,央视清史纪录片摄制组、清西陵文物管理处、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反应堆工程研究所、北京市公安局法医鉴定中心等单位联合组成了一个专项研究小组,开展调查。五年后的2008年,研究结果震惊了所有人。科学检测显示,光绪的头发中含有的砷元素远高于正常人,达到了常人2000倍以上,此外,光绪的遗骨和衣物中同样也发现了大量的砷成分。通过对隆裕皇后和一名清朝草料官的头发进行对比,结果显示,光绪头发中的砷含量是隆裕皇后的260倍,是草料官的130倍。为了确保结论的可靠性,专家们通过多年研究排除了西陵被污染的可能,也排除了盗墓者使用含砷消毒粉的情况。最终,专家们得出了明确的结论:光绪帝死于砷中毒,也就是砒霜中毒。
然而,问题随之而来,光绪作为一个被软禁的皇帝,背后到底是谁下手?有一种说法认为,袁世凯可能是幕后黑手,因为在戊戌变法失败后,袁世凯曾经背叛了维新派,而当时慈禧病重,若光绪一旦复位,可能会追究袁世凯的责任。为了防止未来可能的清算,袁世凯可能通过毒杀光绪来保全自己。然而,这一说法并不成立。光绪长期被慈禧囚禁,皇宫内布满了慈禧的眼线,袁世凯几乎不可能通过重重关卡将毒药送入光绪的寝宫。再者,光绪在被毒死前已经病重,而慈禧则已经宣布将溥仪收养并确定了溥仪为储君,这意味着光绪对袁世凯的威胁已经不存在。因此,袁世凯杀光绪的动机和机会都十分有限。
那么,真正的凶手究竟是谁?答案显而易见——慈禧太后。著名书画家启功先生在《启功口述历史》一书中透露,他的曾祖父溥良当时是礼部尚书,并曾亲眼见到一位太监奉慈禧的命令给光绪送去一碗“塌喇”(满语中指酸奶)。不久之后,光绪便去世了。启功先生的曾祖父回忆道:“太后临终时,曾有一名太监端着一个盖碗从乐寿堂出来,我便出于职责问他端的是什么,太监回答说是‘老佛爷赏给万岁爷的塌喇’。当时,光绪被软禁在瀛台,并无重病,隆裕皇后一直在慈禧身边忙碌。但不久之后,隆裕皇后的太监向太医院报告,光绪皇帝‘驾崩’了。”
从这段证言可以看出,慈禧毒杀光绪的事实几乎无可辩驳。通过对慈禧去世后清朝政治布局的分析,也可以更加清晰地理解她的动机。临终时,慈禧召见了张之洞等重要官员,讨论立储问题。大臣们普遍认为,由于国情艰难,清朝急需一位年长的皇帝,而非一个小孩子,以避免垂帘听政的局面。然而,慈禧却坚持将溥仪——一个年仅两岁的小孩立为储君,直接违背了大臣们的建议。虽然大家提出应该立载沣为储君,但慈禧最终不顾大臣们的反对,坚持立溥仪为皇帝。
这种布局背后的动机非常明显,慈禧的核心目标是要确保叶赫那拉氏家族继续掌控清朝最高的权力。慈禧死后,按照她的遗诏,溥仪成为了名义上的皇帝,但由于年幼,朝政仍由隆裕太后垂帘听政,溥仪的父亲载沣则被任命为摄政王,并负责一般事务,重大军国大事必须由隆裕太后裁定。慈禧这种安排几乎是照搬了她自己当年通过垂帘听政掌权的策略。
然而,溥仪的登基会面临一个巨大的障碍——光绪。如果光绪还活着,溥仪根本不可能继位,也无法实现隆裕太后垂帘听政的计划。因此,光绪必须死,而慈禧便利用光绪的病情制造了一个“病死”的假象,为了让溥仪顺利登基,并确保叶赫那拉氏的权力继续掌控清朝。正是在这种权力斗争中,光绪的悲剧悄然上演。
然而,慈禧没有预料到的是,隆裕太后并没有她那样精明的权术手段,也没有能力驾驭复杂的政局。载沣虽然是一个博学的人,但性格忠厚,缺乏果断与领导力,无法应对清朝即将迎来的巨大变革。更重要的是,清朝的命运早已注定,在慈禧的精心布局后,三年后的辛亥革命一举终结了这腐朽的帝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