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统计,自隋唐时期科举制度创立以来,我国古代考中进士的人数累计接近十万人。依据不同的统计方法和标准,这一数据甚至可能更多。表面看,古代进士的数量似乎相当可观,但若把这个数据放在历时一千三百多年、人口基数从几千万到数亿不等的背景下,便不难发现,能够考中进士的依然是凤毛麟角的少数人。
《全唐诗》里曾有一句流传甚广的民间谚语:“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即便五十岁考中进士也可称为年轻,足见进士的难度非同寻常。然而,在唐朝中期的百年间,却涌现出了两位十八岁即中进士的绝代天才,他们分别是唐高宗咸亨四年(673年)中的郭元振和唐代宗大历六年(771年)中的陆贽。
郭元振生于唐高宗显庆元年(656年),祖籍魏州贵乡县,今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一带。作为魏晋以来名门望族太原郭氏的一员,郭元振从小才华出众。十六岁便考入太学,十八岁就脱颖而出,考中了进士。之后,郭元振被任命为通泉县县尉。初上任时,郭元振为款待宾客,竟不惜违法乱纪,甚至盗铸和掠卖百姓财物。时人称他为“为非作歹”的典型,《新唐书》对此有详细记载:“尝盗铸及掠卖部中口千余,以饷遗宾客,百姓厌苦。”
随着武则天登上权力巅峰,原本打算严惩郭元振的她,却在见到他后被其才华所打动。意外之下,郭元振不仅逃过一劫,还被任命为右武卫铠曹参军。大足元年(701年),武则天任命郭元振为凉州都督,他深知吐蕃势力对唐朝的威胁,于是组织了百万大军,分十路进攻吐蕃。史书记载,“赞普屈膝请和,献马三千匹,金三万斤,牛羊不可胜数。”
在担任凉州都督期间,郭元振治理有方,整顿治安、鼓励农桑生产,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政绩。与此同时,吐蕃、突厥等外敌因为对他刮目相看,也不敢轻举妄动。唐睿宗即位后,郭元振被升为宰相,后来唐玄宗也任命他为宰相,并封为代国公。然在先天二年(713年),唐玄宗在骊山检阅兵马时,郭元振因突如其来的奏事扰乱了军容,令皇帝大为恼火,唐玄宗当即下令将其斩首。经过大臣们的劝说,才将郭元振改为流放新州。
然而,唐玄宗不久后意识到自己失策,悔恼不已,于是下诏赦免郭元振,并命其前往饶州担任司马。然而,此时的郭元振已因心情愤懑而染病,最终在前往饶州的途中去世,年仅五十七岁。至此,距离他十八岁考中进士,恰好过去了四十年。
陆贽则于唐玄宗天宝十三年(754年)出生在苏州嘉兴,今浙江省嘉兴市一带。与郭元振一样,陆贽也出身于名门世家。陆家世代书香,早在东汉时期便出了如陆逊这般的赫赫人物。陆贽十八岁考中进士后,曾被任命为华州郑县县尉,然而很快因某些原因被罢免。此后,他被调任渭南县主簿,随即升任监察御史。
唐德宗即位后,陆贽因其聪明才智与忠诚被任命为翰林学士,深受德宗宠信。在建中、兴元年间,由于长安发生叛乱,唐德宗两度逃出长安,陆贽始终在其左右。因与皇帝患难见真情,德宗对陆贽的信任加深,甚至常常将朝廷的大小事务与他商议,时人称他为“内相”。据《资治通鉴》记载,唐德宗在一次出逃过程中曾一度与陆贽失散,竟痛哭失声,甚至悬赏千金寻找。
陆贽为人刚直,不畏权势,经常直言进谏,直言上书,这让唐德宗逐渐感到不悦。尽管他一直备受宠信,然而因为言辞直白未能获得更高的官职。直到贞元八年(792年),宰相窦参被罢免后,陆贽终于被任命为中书侍郎、同平章事,正式登上了宰相宝座。然而,仅仅两年后,由于陷入奸臣裴延龄的陷害,陆贽被迫辞去宰相职务,改任太子宾客。裴延龄继续诽谤陆贽,唐德宗一度心生怒意,差点下令将其处死,幸得其他大臣劝阻,最终将陆贽贬为忠州别驾。
陆贽被贬后,沉寂了十年,身处忠州的这段岁月,他与外界鲜有往来,专心研究医术,并编撰了《陆氏集验方》。贞元二十一年(805年),唐德宗去世,唐顺宗计划召回陆贽,然而未及诏书传至,陆贽便已去世。
虽然郭元振和陆贽的命运迥异,但他们的人生却有很多相似之处:同样是十八岁考中进士,随后被任命为县尉;同样受皇帝赏识,一度官至宰相;同样因政治斗争险些丧命;同样在被贬后未能复职,最终英年早逝。两人的才华毋庸置疑,却都未能将天赐的才能充分发挥,实在令人惋惜。